近代兴起的人间佛教理论有哪些特色?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人间佛教思想古已有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慧能大师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观念。

    近现代以来,以太虚、印顺和赵朴初为代表的人间佛教思想业已成为中国佛教思想的主流,并在佛教事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间佛教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最原始的佛教思想,《增一阿含经》中说:“佛世尊皆出世间,非由天而得也。”到了近代,随着中华民族的灾难日益深重,各种思想迅速流传,社会新思潮对古老的佛教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杨文会首先打出了“佛教复兴”的旗帜,中国佛教逐渐走上了一条全新发展的道路,人间佛教的思想应运而生。

    人间佛教是指即世而出世、以人为本、即人成佛的一种思想与修行体系,反映了佛陀的出世本怀,是原始佛教所固有的精神。首先提出人间佛教这一概念的是太虚法师,经过印顺法师、赵朴初居士、巨赞法师、星云法师和证严法师等人的不断完善,这一思想逐步成为了中国佛教界的共识。可以这样说,人间佛教思想的发展和完善,是近现代中国佛教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佛教复兴的重要标志。

    人间佛教思想既是一种思想体系,又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价值取向、一面旗帜。概括起来,人间佛教思想在内涵上主要有如下特色:

    第一,人间佛教思想重视原始佛教。印顺法师说:“(人间佛教)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也就是说人间佛教首先立根于印度的原始佛教,以在人间降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佛、在人间弘教的释迦牟尼佛为信仰中心,以四谛、十二因缘、三学为准则,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三法印为皈依,提倡的是智慧、平等、中道、慈悲与和平,这是人间佛教最基本的出发点。

    第二,人间佛教思想重视大乘佛教的菩萨道。关于这一点,实际是印顺法师“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具体体现。菩萨道是佛教发展到大乘佛教阶段的根本理论之一,其所发扬的是释迦牟尼救世度众生的精神,是学佛人寻求解脱的修行方法,更是完善人格、成就佛道的必经之途。人间佛教思想中的菩萨道,以大乘佛教中的缘起性空、中观、诸法实相思想为依据,以四设(指惠施、爱语、同事、利行)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为修行方法,最终达到更为深广的智慧、平等、中道、慈悲的境界,并用善巧方便度众生、利有情。所以,赵朴初居士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也说:“我以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

    第三,人间佛教的重心是人界的提升。太虚大师在《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一文中明确指出:“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佛教视人类为最具可塑性、可转变性,即最易于提升、也最易于沉沦,人间佛教的使命就在于提升人格,并进一步升华为最高层次的神格——佛。这一思想要求广大佛教徒发菩提心和长远心,广度众生,走人——菩萨——佛的修行路线,即由凡夫修人间正行(五戒十善),进而发心学修菩萨行愿,由菩萨行愿趣证佛果。这种既修福又修慧,既重视家庭与社会责任,又不忘生死解脱,既自利又利他的修行道路最符合佛陀的本怀,是大乘佛教精神的体现,同时也特别适合于当今中国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第四,人间佛教以弘扬纯正的佛法、启人智慧、净化人心、和谐家庭与社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原则,反对神化、鬼化、死化、巫化的佛教,同时也反对商业化、庸俗化的佛教。印顺法师说:“确认佛法的衰落与演化中的神化、俗化有关,那么应从传统束缚、神秘催眠状态中振作起来,为纯正的佛法而努力”。

    作为当代中国佛教重要思想的人间佛教思想,在当今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佛教“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