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罗和秣菟罗的佛教艺术是怎样产生的?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印度贵霜帝国统治时期,佛教艺术品中开始出现佛的形象。这一时期佛像雕刻带有浓厚的希腊风格,这种艺术比较集中于犍陀罗地区,故被称为犍陀罗艺术。

    印度西北部在阿育王时期佛教已传入,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征服这一地区,成为其远征所及的东部界限,公元前2世纪,希腊人在此建立了大夏国,统治这一地区持续了130年。有些大夏人是热心的佛教徒,比如弥兰陀王就曾在货币上铸有法轮。

    公元1世纪,原居住在中国西部的月氏人南进,占领了印度西北部,建立了贵霜帝国,定居犍陀罗(Gandhara,相当于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和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其第三代王迦腻色迦,崇信佛法,并效法阿育王在贵霜区域内大规模兴建寺塔,雕凿佛像。

    贵霜帝国时期流行两种佛教艺术样式,分别集中于犍陀罗和秣菟罗(Mathura,在今新德里东南),所以被称为犍陀罗艺术和秣菟罗艺术。

    犍陀罗艺术的雕刻往往千佛一面,一般人体比例粗矮,人物表情冷漠,显得有些笨重和沉闷。以马尔坦出土的佛立像为例:这尊佛像的脸作椭圆形,眉细长,眼窝略凹,鼻子从额头笔直伸出,唇薄,头发呈波浪式,具有典型的希腊风格。但头顶上的肉髻,眉间的白毫(智慧的光源)和头后的圆光表明了佛陀的印度身份。面部表情平静庄重,流露出沉思内省的神态。佛身披的袈裟近似希腊长袍,衣褶厚重,像是毛质的厚衣料。赤足。

    秣菟罗艺术较之犍陀罗艺术保留了更多印度本土的风格。这种艺术喜爱裸体,崇尚肉感的表现。

    公元2世纪中期,秣菟罗地区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开始雕造佛像。比如于秣菟罗的贾马尔普尔(Jamalpur)出土的佛立像,佛面形方圆,眉毛隆起,嘴唇较厚。头发剃光,肉髻作螺旋形。佛着露右肩的轻薄袈裟,显得肩宽胸实,肌肉匀称。身后圆形背光上雕刻了甚为精美的图案。

    秣菟罗艺术的佛像,给人一种健壮强烈的感觉。轻薄贴体的服装,表现出人体的生命感和力量感。与犍陀罗艺术的沉静内省对比,秣菟罗的艺术风格显得强悍有余而文雅不足。

    到了笈多王朝时期(320~600),两种艺术逐渐互相借鉴和融合,完成了希腊式佛像向印度式佛像的过渡,实现了印度本土传统和外来影响的完美结合,迎来了印度艺术的黄金时代。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