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只是一个觉悟者、教祖,所以在空间上只谈此世界现阶段的释迦佛,在时间上只谈释迦佛和释迦以前的六佛,就是所谓「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舍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
七佛形象在中国早期石窟中比较常见,如炳灵寺、云冈和麦积山等处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的造像。在云冈第10窟后室南壁是七个禅定坐佛,这种形象在北魏小龛的龛楣上很常见;第11窟后室西壁是七尊形体高大的立佛,在壁面雕刻中占重要地位。麦积山石窟在北周时期开凿了规模宏大的七佛阁,七佛分别作为七个洞窟的主尊供养。北朝以后,这种具有小乘佛教色彩的造像题材很少见了。
千佛是石窟造像中非常流行的一种题材,而且延续的时间很长,经常表现为整个壁面、窟顶或塔柱上雕刻(或绘制)数量很多的小佛像。另外还有千佛题材的简化形式,表现为九佛或十二佛等。新疆克孜尔石窟后期壁画以千佛题材为主,敦煌石窟和云冈石窟也有很大面积的千佛题材,这是大乘佛教思想在石窟中的反映。在民间,石窟经常被称为“千佛洞”或“万佛洞”,可见千佛题材之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