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佛本生故事?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本生,梵语阇陀伽(Jataka)的意译,意思是一个生命降生后,其行为或善或恶,在五道(或六道)中轮回转生,永无止息。讲述佛前生累世修行的故事,叫做佛本生故事。

    印度早期的佛教理论,以主张修行十二因缘和四圣谛(苦、集、灭、道)为主,相信轮回转生,因而就提出了三世二重因果说。这就是说,人间的一切苦难根源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而要消除苦难,只能求之于自我觉悟和净化,不必诉诸社会斗争,因而,必须重视现世修行和前生累世的修行。

    《大般涅槃经》卷15中说:“何等名阇陀伽经?如佛世尊,本为菩萨修诸苦行,所谓比丘,当知我于过去作鹿、作熊、作獐、作兔、作粟散王、转轮圣王、龙、金翅鸟,诸如是等行菩萨道,所可受身,是名阇陀伽”。

    这种种菩萨行,称为六度或六波罗蜜多。《六度集经》归纳为忍辱、布施、精进、戒度、明度无行和禅定等六种行为,《长阿含·游行经》又概括为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种行为,都是菩萨积德成佛(实为放弃斗争)的故事。这些故事从长期流行在古印度民间的寓言、童话中衍演、改造过来,用以宣传佛教教义。

    佛本生故事在汉译佛经中,主要保存在《六度集经》、《贤愚经》、《杂宝藏经》、《菩萨本生经》、《大方便佛报恩经》和小乘说一切有部律典中。现存的巴利文《佛本生故事》,共收有547个故事,数量最多。这个数字,公元5世纪初中国著名高僧法显在斯里兰卡访问时,曾见到:

    王使夹道两旁做菩萨五百身已来种种变现:或作须大拿,或作睒变,或作象王,或作鹿马。如是形象,皆彩画庄校,状若生人。

    所谓“菩萨五百身已来种种变现”,就是五百种本生故事。可见佛本生故事至少有五百种。

    佛教徒利用本生故事来宣传教义,至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这一时期建成的桑奇大塔和帕鲁德大塔,就有六牙白象、鹿王本生等本生故事。据称,桑奇大塔的本生浮雕有六种,帕鲁德的本生图有75种。印度的其他佛教石窟,如阿旃陀石窟,也都有佛本生故事雕刻。在南传佛教国家,如缅甸的蒲甘古塔和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其浮雕取材大多源于本生故事,有的竟把近550个故事一一用浮雕表现出来,蔚成佛本生浮雕的大观。

    在中国,本生故事盛行于小乘佛教流行的龟兹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北朝石窟中。仅克孜尔石窟一处,佛本生故事壁画可辨识者即达72种,其总数当远不止此。莫高窟北朝石窟的本生题材也有16种。这是一笔相当丰富的遗存。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