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和小乘佛教艺术有何不同?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大乘佛教,为梵文摩诃衍那(Mahayana)的意译,主要有龙树、提婆创立的大乘空宗(中观派)和无著、世亲创立的大乘有空(瑜伽行派)两个主要派别。小乘佛教,为梵文希那衍那(Hinayana)的意译。

    公元前4世纪,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的不同,分裂形成代表不同政治集团利益的许多派别,后被称做部派佛教。其最初分为大众部和上座部,后又分十八部或二十部。公元1至2世纪间,从大众部的一些支派演变产生大乘佛教,遂把以前的佛教称为小乘佛教。

    乘,即运载、道路之义。小乘佛教标榜自我解脱,大乘佛教则鼓吹救度一切众生。按照佛教解释,大乘佛教能运载更多的人,“自利利他”,从现实世界的此岸,到达涅槃境界的彼岸,故称为大乘(大车,大道),并把只求独善的早期佛教,贬称为小乘(小车)。

    小乘佛教艺术的产生,早于大乘佛教艺术。古代印度的早期佛教遗迹(如桑奇、帕鲁德大塔和早期阿旃陀石窟等),都属于小乘佛教艺术范畴。犍陀罗和秣菟罗佛教则产生于大、小乘佛教的交替、转换时期,故其题材内容前后期亦有所不同。中国新疆境内天山南麓的龟兹佛教艺术,也基本上属于小乘佛教艺术。

    从基本教义看,大、小乘佛教艺术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三种:首先,小乘只强调人空(无我),不说法空,大乘则说人、法二空。因此,小乘佛陀观只承认此土成道的佛陀,把未来佛弥勒菩萨作为唯一的菩萨,专门崇拜一佛一菩萨。大乘佛陀观则承认佛有法、报、应三身,在时间、空间上没有涯际,遍满世界,这就是十方三世诸佛和菩萨。克孜尔壁画中,除去少数后期多佛、多菩萨乃至千佛等明显属于大乘佛教思想的内容外,绝大多数是本生时的菩萨、本行时的释迦和未来世的弥勒菩萨,而没有库木吐喇和吐鲁番石窟中常见的阿弥陀佛、药师佛、千佛以及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等菩萨。

    其次,小乘持自身解脱的自立独善立场,大乘持解脱一切众生的自利利他立场。因此,克孜尔石窟只盛行佛本生、佛传和因缘故事壁画,而没有库木吐喇等石窟的西方净土、药师净土等净土题材壁画。

    最后,小乘强调出世间,以出家作为超越苦难之途,大乘则同时主张入世间,只要虚心敬佛,供养佛、法、僧三宝,出家、在家皆可。因此,小乘佛教壁画中的弟子(罗汉),显示出脱俗超世的奇谲容貌,佛旁一般只有迦叶、阿难二弟子。而大乘壁画中弟子形象常为世俗面容,出现十大弟子及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乃至五百罗汉等众多形象。最明显的是有关佛去世的涅槃场面,小乘壁画佛旁只有出家弟子、天人、菩萨等,大乘壁画则绘出了众多的世俗弟子像。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