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和弥勒像为何在中国流行?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中国民众的佛教信仰中,观世音和弥勒菩萨的名气最大,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研究这一社会现象,对了解中国的民间信仰情况,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观世音菩萨是西方净土佛主阿弥陀佛的胁侍。观世音名称的由来,据说观其音声之人,皆得解脱。作为接引诸佛之一,观世音菩萨负有导引众生往生西方净土的使命。随着东晋名僧慧远首创“莲社”,誓愿生阿弥陀净土以及北魏昙鸾创立净土念佛信仰以来,净土崇拜和净土念佛先是在南朝,后是在北朝后期流行。唐代以后,以阿弥陀及观音、势至崇拜为主的净土宗得以兴盛,因此,造立观音像日多。据记载东晋义熙四年(408),太原郭宣被执在狱,心念观世音,梦睹菩萨,遂被恩赦。出狱后,乃造像立精舍,这是观世音像首见于文献。甘肃永靖炳灵寺西秦建弘元年(420)169窟北壁有“西方三圣”龛,大同云冈第11窟东壁太和十一年(487)所造九十五躯像中,也有观世音与文殊师利、大势至菩萨像。

    弥勒菩萨为兜率天净土的本尊。据佛经记载,弥勒上生兜率天宫为人间决疑,是位登十地的正觉菩萨。弥勒还是释迦灭度后下生人世的未来佛。弥勒一旦“下生世间作佛,天下太平,毒气消除,雨润和适,五谷滋茂,树木长大。人长八丈,皆寿八万四千岁”(《法灭尽经》)。这样的净土世界,怎不令人心神往之?最早提倡弥勒信仰的是东晋名僧道安(312~385),他曾与弟子法遇等八人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天,并著有《往生论》、《净土论》等著疏。此后,弥勒信仰先是在河西地区和新疆高昌地区流行,并逐渐传入内地。南朝宋元嘉八年(431),比丘尼道琼大造形像,处处安置,其中在瓦棺寺造弥勒行像二躯,是现存较早的文献记载。中国北方石窟多与禅修有关,敦煌、云冈、龙门等北朝石窟,多造交脚坐式的弥勒菩萨,还在窟内外上层专门凿出弥勒龛,都与禅定决疑有关。最早的弥勒佛记载,见于龙门古阳洞南壁太和二十二年(498)高楚造弥勒佛、北壁景明四年(503)比丘慧乐为北海王元详造弥勒佛像题记。北朝晚期以后,弥勒佛像大多采取双腿下垂的倚坐式。唐代以后,观音造像比弥勒造像更受欢迎。

    观音、弥勒造像在其传播过程中,日益被赋予浓厚的民族化、世俗化色彩,颇为引人注目。

    相传观世音曾立誓普救世上一切受苦众生,方愿成佛。这样一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形象,理所当然地受到处于水火之中的下层广大民众的信仰,在民间广为流传。试看国内各地下层民众造观音像之多,足可证明。传之既广,民间遂有“女相观音”之说,并由画家各逞其技,衍化为马郎妇、水月、白衣、披发、鱼篮、送子观音等种种形象,千手千眼观世音的前身亦有说为妙庄王三女妙善者。就连一些修行高深的名僧,如达摩、宝志、泗州僧伽和尚等,也都演义为观音化身,其深入民间的程度,发人深省。

    弥勒的情况,稍有不同。作为未来佛,弥勒经常被历代农民起义作为建立“新世界”的号召。北魏延昌四年(515),冀州僧人法庆率众起义,标榜为“新佛出世,除去众魔”。近代的白莲教起义,亦以弥勒佛为宗教旗帜。唐代女皇武则天,为其登基作舆论准备,伪造《大云经》,以弥勒自况,预言武周新朝的建立,这些都是宗教为政治服务的实证。至于五代以后,以僧人契此的形象作为弥勒再世,从此,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在中国广为流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