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密宗主要供养哪些佛像?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密宗是印度密教传到中国后形成的佛教宗派,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坛场(曼荼罗)、仪轨(供养、念诵佛像的仪式、准则等)和各种神格信仰为其特征。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是密宗造像的最高尊神。

    公元六七世纪,佛教在印度进入衰颓期,印度教逐渐取得优势。因而,佛教开始吸收印度教和民间信仰中禳灾、祈福、崇祀众神等世俗宗教观念,逐步走向密教化。公元七八世纪,密教在印度趋于极盛,成为印度佛教的主流。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14),天竺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相继来到长安,传来印度正纯密教并形成密宗,被称为“开元三大士”。密宗在中国的传承,相传有两部密法:善无畏以传授胎藏界密法为主,金刚智、不空以传授金刚界密法为主,叫做金、胎二界,其中以金刚界在国内传播较广。密宗传入西藏后,与原有苯教相结合,形成藏传佛教体系。

    密宗的仪轨极为复杂,对设坛、供养、诵咒、灌顶(注水于头顶的仪式,用于授戒、传法)皆有严格规定,主张修“三密”,即手结契印(身密)、口诵真言(语密)、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即可即身成佛。密宗两界的根本经典,分别为胎藏界的《大毗卢遮那成佛变加持经》(《大日经》)和金刚界的《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金刚顶经》)。

    国内的密宗造像,初唐时即已创作,如龙门擂鼓台北洞的毗卢佛(大日如来)像和莫高窟第321、334窟的十一面观世音像,西安宝庆寺十一面观音石像等。盛唐密宗正式形成后,造像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按密宗造像,胎藏界有佛、莲花、金刚三部,金刚界加上宝、羯摩二部共为五部。其中,佛部以毗卢佛为部主,波罗密菩萨为眷属。东方金刚部以阿*(外门内众)佛为部主,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菩萨为眷属。南方宝部以宝生佛为部主,四大菩萨为眷属。西方莲花部以阿弥陀佛为部主,四大菩萨为眷属。北方羯摩部以不空成就佛为部主,四大菩萨为眷属。

    密宗造像最高尊神是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以毗卢佛为主造五佛像,为五方佛。此外还有药师琉璃光佛、金轮炽盛光佛等。密宗菩萨像,多为多面多臂、手持各种法物的形象,其中以观音的种种变化身为主,如大悲(千手千眼)、十一面、如意轮、不空*(上罒下绢)索、数珠手、白衣、准提三十三观音菩萨等。还有千臂千钵文殊、地藏菩萨和八大菩萨之类。密宗特有的明王,据称是佛、菩萨的愤怒相。明王一般是多面多臂、手持法物的愤怒相,有十大明王、八大明王之说。如有八大菩萨现八大明王像:金刚手菩萨现降三世明王,妙吉祥(文殊)菩萨现大威德明王,观自在(观音)菩萨现马头明王,虚空藏菩萨现大笑明王,慈氏(弥勒)菩萨现大轮明王,地藏菩萨现无能胜明王,除盖障菩萨现不动明王,普贤菩萨现步掷明王。这些菩萨是毗卢佛的正法轮身,愤怒相明王是毗卢佛的教令轮身。也有非愤怒相的明王,如一面四臂骑孔雀的孔雀明王,是毗卢佛的等流身。密宗亦造天王像,特别是北方毗沙门天王像,还造地藏与十王变、地藏与六趣轮回变、地狱变、诃利帝(鬼子母)、大黑天以及陀罗尼幢。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