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克孜尔石窟叫做「戈壁明珠」?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约十千米的戈壁悬崖上。现已编号的洞窟有236个。此石窟是古龟兹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群,是龟兹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

    克孜尔石窟始凿于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早期的洞窟形制以中心塔柱窟为主,此种窟平面为长方形,纵券顶,有前后室,在后室后部设中心塔柱。塔柱正面一大龛,内置坐佛,龛左、后、右绕以甬道,后甬道的后壁前设石台,置涅槃像。中心柱窟的壁画数量多,保存也较好。一般主室券顶中央绘日天、月天和立佛等,两侧壁为数列菱形山峦图案,内绘本生故事或因缘故事画。主室左右两侧壁绘因缘佛传故事,表现释迦的教化事迹。后甬道后壁或前壁,绘涅槃像或焚棺图。早期还有少量大像窟,主室宽大,正壁塑高数米或十余米的立佛像,像前接木结构窟檐建筑。主室正壁左右下方有甬道进入后室,后室后壁下方凿台置涅槃像。克孜尔早期洞窟流行小乘佛教题材,是和当时龟兹地区盛行小乘佛教的情况相吻合的。

    从公元5世纪初至公元6世纪,克孜尔石窟进入极盛时期,洞窟数量增加,规模宏大。这一阶段新出现了方形窟,各类洞窟成组合形式排列。壁画主要集中于中心柱窟,出现了很多新题材。券顶中央天相图趋于简化,新出现须摩提女因缘故事画。券顶侧壁主要绘菱格因缘故事。主室前壁窟门上部,出现降魔和初转法轮等佛传题材。后室和左右甬道侧壁,出现新题材和新布局,内容显著增加,如佛从三道宝阶降世间、第一次结集和八王分舍利等。立佛像成为主要题材。新题材中千佛形象的出现和本生题材的减少,说明大乘佛教已进入龟兹地区。极盛期的克孜尔石窟,其艺术风格有极鲜明的民族和地区特色,人物圆脸、小眼,五官集中于面部中央,这种造型对敦煌曾产生过很大影响。多种多样的菱形画格,富于装饰性的大色块对比,都是龟兹佛教艺术的特点。克孜尔石窟在公元7~8世纪,逐渐走向了衰落。洞窟规模缩小,形制和绘塑内容简化,千佛和坐佛成为主要壁画题材。新题材的出现说明大乘佛教对龟兹佛教艺术的影响逐渐加深。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