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为何被称为盛期?

作者:出处:
分享到:

 
    随着隋代全国统一和唐代经济国力的强大,敦煌在此时期开凿了大量的洞窟,现存300多个,占敦煌洞窟总数60%以上。

    隋唐时期典型的洞窟形制是方形平面的覆斗顶窟,窟内空间开阔宽敞,改变了早期中心塔柱窟狭窄、神秘的布局。塑像放置在壁面上开凿的大龛内,唐后期在窟中央设置方形坛,把塑像放在坛上。

    隋代塑像的组合主要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四菩萨。人物面型丰圆,形体粗壮,显得头大、上身长、下肢短。这种风格摆脱了北朝时期清瘦的造型,向唐代雍容华丽的风格发展,但是还不够成熟。

    唐代塑像的组合多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或加二力士,另外还有七佛像、供养菩萨像等。唐代的塑像圆满洗练、雍容瑰丽,隋代开创的风格趋于成熟和完美,达到了敦煌艺术的黄金时代。这时期风格更明显地走向世俗化,表现了当时雄健豪放的时代精神。

    初唐形象丰满而生动,身体曲线流畅,富于节奏的变化。例如第204窟的菩萨,头戴宝冠,胸垂璎珞,手足戴环钏,衣裙绘彩画,仪态温和秀丽。第322窟的天王像,身着武士装,盔甲严整,面相威武,充满青春活力。

    盛唐的塑像更是无比精美,还塑造了第96窟高33米的“北大像”和第130窟高26米的“南大像”,第148窟主尊涅槃像的背后站立了七十二个弟子,是敦煌最大的一组彩塑群像。第45窟的菩萨微笑沉思,体态秀美,上身赤裸,呈现出丰腴的肢体,轻薄的长裙贴在身上,显出微微动态。无论是柔美的表情,还是端丽的姿态,都体现了婀娜温柔的女性特点。同窟的天王却显得刚健、勇猛,表现了男性坚毅的性格。

    唐代晚期的塑像仍保留着菩萨的丰腴和天王的勇猛,但显得有些程式化,缺乏内在的活力。佛和菩萨的表情不像盛唐那样充满智慧和尊严,略显平静、淡漠。

    隋唐时期敦煌壁画与北朝有很大不同。在内容上表现赞美充满悲苦绝望、自我牺牲的很少,主要是追求佛国世界的欢乐与美好,这表现在经变画占了主要位置。这是唐代社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追求新生活的表现。另外新出现的还有佛教感应故事画、瑞像图和历史人物画等。

    隋代的经变画有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维摩诘经变和法华经变等,一般画面较小,内容表现也比较简单。人物造型方正圆润,肩部丰腴而微削,结合微扭的腰部,菩萨、弟子都显得风姿挺然,在端庄的形象中出现了轻微的动态。这一时期壁画的色调还保留了早期沉静的灰黑色调。

    唐代前期壁画内容丰满,艺术手法新颖。这个时期增加了观无量寿经变、弥勒经变等内容。壁画规模很大,有的占据了窟内整整一个壁面。画面布局紧凑,色调变得丰富华丽,给人一种金碧辉煌的印象。比如第320窟的“观无量寿经变”,构图简洁明快,人物精美,庭园幽雅,莲花出于宝池,歌舞列于台榭;佛和菩萨仪态庄重、秀丽,轻纱薄罗,恬静安逸,仿佛进入了美妙的世外桃源。

    唐代后期壁画内容大增,新出现了金刚经变、金光明经变、华严经变、思益梵天请问经变、密严经变、报父母恩重经变等,而且多种经变画绘于一窟。这是唐代佛教宗派兴盛的表现。唐后期还增加了如意轮观音、千手千眼观音、不空*(上罒下绢)索观音等密宗题材的壁画。这个时期的壁画绘画手法更加写真,风格细腻,画面明快,色彩灿烂。

    在唐代壁画中有很多表现了当时世俗的生活场面。如第156窟是“张议潮出行图”和“宋国夫人出行图”。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