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石窟有哪些南诏、大理国的特点?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剑川石窟,现存十六窟,是一处以白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石窟,对研究南诏、大理的佛教艺术、社会历史和民族关系等,具有重要价值。

    剑川窟的题记年代,有天启十一年(南诏王丰雍年号,841年)、盛德四年(大理王段智兴年号,1179年)等,相当于晚唐至南宋时期。

    剑川石窟十六个窟中,有十三窟雕刻佛教造像,其数量之多和艺术水平之高,反映了南诏大理国佛教盛行的情况。关于佛教何时传入南诏,有两种说法。李京《云南志略》中说:“开元二年(714),遣其相张建成入朝。玄宗厚礼之,赐浮屠像,云南始有佛书。”这是中原传入说。《剑川县志稿》则记载:“赞陀崛多尊者,唐蒙氏(南诏最高统治者蒙氏王族)时自西域摩伽国(印度)来,经剑川,遗教民间。这是印度传入说。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流行密宗“阿叱力教”,盛行观音崇拜。造像题材内容,佛像有毗卢佛、多宝佛、弥勒佛、阿弥陀佛,还有维摩、文殊变和华严三圣等。菩萨像有地藏、甘露观音、化身观音、立观音等。此外,四天王像,特别是北方毗沙门天王像和八大明王像,也反映了南诏大理佛教密宗流行的特点。

    剑川石窟是古代白族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它的雕刻艺术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本主信仰,是大理地区白族人民一种特殊的宗教信仰,崇拜本乡本土的诸神,雕造本主像而供养,其中包括本民族的国王、清平官、大将军等。剑川石窟雕像中,有三个窟是南诏王及其家属、侍从像。例如,狮子关第1窟,雕出南诏创业始祖细奴罗及其后妃、子女像,俗称“全家福”。石钟寺第2窟,雕出十六人的大场面,称做“阁逻凤议政图”。窟中央是坐在龙头靠椅上的南诏第五世王阁逻凤(748~779年在位),头戴圆锥形王冠(头囊)。国王右边是身着袈裟的王弟阁陂和尚,椅背有曲柄伞(扛伞)。国王两侧还有清平官(相当于丞相的官吏)、侍从、武士等人物。石钟寺第1窟,雕出南诏第六世王异弁寻(780~808年在位)议政图,国王身后侍者执弯曲的长藤杖(赤藤杖)。这些雕像,真实反映了南诏宫廷的政治生活、衣冠服饰、用具建筑及风俗制度等,是南诏社会生活的写照。此外,石钟寺第8窟,还雕出“阿盎白”——女性生殖器雕刻,是有待民族社会学研究的课题。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