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盛唐后石窟重心南移到四川?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中国的石窟艺术,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蓬勃发展,至隋唐而达全盛时期。石窟造像遍及各地,石窟艺术的民族化、世俗化也达到了新的高度。然而,晚唐五代以来,石窟造像中心却转移到以四川石窟为代表的南方地区。

    在中国佛教史上,唐代是形成宗派的时期。唐代前期形成的佛教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法相宗以及三阶教等。武则天后期以后,密宗与禅宗兴起。密宗注重咒术仪轨等宗教修行活动,晚唐后又因东传日本、新罗等国而在本土陕、洛地区失去势头。禅宗重视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标榜不诵佛经,不立语言、文字,由拜佛转而呵佛骂祖。这样,就使原来作为“像教”的佛教,不大重视造像而注重宗教仪式与活动,人们对宗教的要求发生一定变化,寺院崇拜逐渐超过了石窟崇拜。这是原因之一。

    晚唐武帝和后周世宗的两次废佛事件和“安史之乱”造成的恶果,沉重打击了佛教势力,寺院经像被毁,佛教徒避难南方,从此北方佛教一蹶不振,南方佛教仍在发展。这是原因之二。

    就在同一时期,与藩镇割据、烽火连年、经济凋敝的中原地区不同,南方,尤其是西蜀和南唐,由于社会相对安定,地方富庶,经济发展,形成金陵、成都的繁荣。唐玄宗、僖宗两度入蜀避难,带来大批经像、文人学士和佛教徒,给原有相当造像基础的四川等地,注入了新的血液。宋代以后,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已超过北方。四川首次雕印佛经大藏,成都大圣慈寺成为盛极一时的著名大寺。这时敦煌莫高窟的许多经本、题材来自四川。同时,密宗金刚部盛传于四川,形成独具特色的祖师传承系统。因此,正当北方石窟造像趋向衰竭时,四川石窟造像却以异军突起之势出现,这是由其外部和内部的多种原因造成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