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寺院布局与宫殿建筑有何关系?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外来的佛教建筑传到中国以后,被中国传统的民族形式所同化,中国宫殿、官署等传统建筑形式逐渐融合到佛寺建筑之中,创造出中国佛教建筑独具特色的样式。

    佛寺、石窟寺等宗教建筑物,是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而兴起的。印度的佛寺和石窟,平面布局是以围绕佛塔(窣堵波)作中心,四周布置僧房、佛殿的格局。窣堵波是为瘗藏佛的舍利和遗物而建造的。这种情形,传到中国就有了改变。

    中国见于记载的最早佛寺,是东汉永平十年(67)的洛阳白马寺,系利用原来接待宾客的官署——鸿胪寺改建而成的。公元2世纪末,笮融在徐州建浮屠祠,下为重楼,上累金盘,中置金铜佛像,应为中国文献中关于建寺造像最早的明确记载,也是中国楼阁式木塔的萌芽。利用官署改建佛寺,塔与木构楼阁相结合,印度式的寺塔形制从传入中国伊始,就已在开始改变自己的形象了。

    西晋、十六国时期以来,中国的都城和宫殿建筑,逐渐完善其规制。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曹魏时改建的邺城,该城主殿居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正,设置中轴线的都城。在这种都城宫殿格局的影响下,当时各地大量兴建的佛教寺、塔和石窟,也逐渐采取中国宫殿官署的沿中轴线布置的院落式格局。如最著名的佛寺——北魏洛阳永宁寺,平面采取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的规制,前有寺门,门内建塔,塔后建佛殿。居中的永宁寺大塔,平面方形,四面开门,为九级楼阁式木塔,高四十余丈,可能是历史上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堪称这一时期佛寺布局的典型。

    中国早期佛寺的平面布局,仿照印度的式样,以塔藏舍利,供佛教徒礼拜,所以塔位居佛寺中心,成为寺的主体。此后建佛殿以供奉佛像,塔与殿并重。以北魏永宁寺为代表的平面方形,设置中轴线,主体建筑位于寺中央的布局规制,正是从印度佛寺受到启示,同时结合汉族传统礼制建筑而发展起来的。

    隋唐佛寺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传统,平面布局采取以殿堂廊庑等组成以庭院为单元群落方式,井然有序,分区明确。这时,供奉佛像的佛殿已成为寺院的主体,有的在寺旁建塔,另成塔院。这与印度佛寺以塔为中心做法,有了很大的不同。宋代以后,较大的佛寺多将塔建于佛殿之后。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