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在首都洛阳营建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据说寺之得名,是因为汉明帝遣使求法,佛经由白马背负而至,故取名白马寺。
当时白马寺的建造仿照印度祇园精舍,寺中为塔,佛殿内有壁画。由中天竺来中国传法的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就居于此,译出了《四十二章经》,这是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东汉时绝大部分佛经都在洛阳翻译,白马寺是最重要的译经场所。魏晋时期,重要经典仍在此翻译。到了唐代,白马寺的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武则天执政后,成为宫廷的重要寺院。后世该寺屡有兴衰,现存建筑多为明、清兴建。
中国南方最早的佛寺是建初寺,相传是孙权在三国吴赤乌十年(247)为僧人康僧会在建业(今南京)营建。康僧会对江南地区佛教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西晋时期,僧人帛尸梨密多罗在该寺译出了《大孔雀王神咒经》等密教经典,为密教传入中国之始。南朝僧祐在建初寺完成了著名的《出三藏记集》。该寺早年被毁,今不存。
中国现存最早的佛寺,是山西省五台县的南禅寺。该寺正殿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晚唐时佛寺因遭“会昌灭法”,大都被毁掉了,因为南禅寺地处偏僻才能得以幸存。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殿内无柱,梁架结构简练。大殿内有佛坛,坛上排布十七尊彩塑,基本上未经后世改动,是唐代雕塑艺术在中原地区的少数遗存之一。现在寺内其余各殿,是明、清时期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