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看唐代中日文化交流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九公里之法门镇,是中国古代供奉释迦真身的四座著名寺院之一。据唐《无忧王寺塔铭》记载,法门寺塔建于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北魏以前名“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为“成实道场”,唐高祖李渊武德八年(625年)再改名为“法门寺”。唐代封建帝王高宗、武则天、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等,兴师动众,糜费万金,迎佛骨于法门寺,成为唐代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唐塔倒塌,万历七年~三十七年(1579~1609年)重修十三级砖塔。1981年8月24日,明塔被大雨冲塌。1987年2月28日至11月底,陕西省文物考古部门对法门寺明代、唐代塔基、唐代地宫进行发掘清理,在地宫中发现金银器皿及供养器物121件,琉璃及各类珍珠、宝石、玉器近4000件(其中琉璃器19件),瓷器19件,石质文物12件,漆木器及杂器19件,铁质文物16件,丝织品700多件,是我国唐代佛教考古的一次空前的重大发现①。    

    现将法门寺地宫中有关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出土文物,作一初步研究,以就教于各位专家。

    一、大教三藏遍觉法师智慧轮与日本平安时代密教

    在法门寺地宫后室出土了《智慧轮造壸门座盝顶银宝函》,宝函上錾刻有:

    上都大兴善寺传最上乘祖佛

    大教灌顶阿阇梨三藏

    刍智慧轮敬造银函

    壹重伍拾两献上盛

    佛真身舍利永为供养

    殊胜功德福资

    皇帝千秋万岁

    咸通拾贰年闰捌月拾

    伍日造勾当僧教原    

    匠刘荣邓行集    

    还出土了《智慧轮造盝顶金宝函》,上錾刻:

    敬造金函藏

    佛真身上资

    皇帝圣祚无

    疆国安人泰    

    雨顺风调法

    界有情同

    利乐

    咸通十二年

    闰八月十日    

    传大教三藏    

    僧智慧轮

    密教又称瑜伽密教,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宗派。密教重禅观,奉真言和咒语,有独特的法术和变相的佛像。传授密宗时,必须由金刚阿阇梨建大曼荼罗坛,秘密传授。根据佛教史专家的研究成果,中国的密教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密教:即印度古代密教传入时期,三国~初唐。

  2.中国密宗正式建立时期:盛唐~晚唐五代,法门寺所信奉的密教及传入日本的密教(又称真言宗)均在这一时期。
  
    3.印度晚期密教输入时期,北宋以后,西藏前弘期、后弘期佛教。

    印度、中国、日本密教的师资传授关系试列表如配图②:

    据日本著名佛教史专家村上专精《日本佛教史纲》一书有关日本密教传弘、分派和师承关系的研究成果,日本密教的传授关系如下页表所示。  

    日本平安时代“入唐八家”中,大致可分为两大系统:(1)东寺五家:“弘法大师”空海、慧运、宗睿、常晓、圆行;(2)台密三家:“传教大师最澄”、“慈觉大师”圆仁、“智证大师”圆珍。    

    根据《唐大兴善寺故大德大辩正广智三藏和尚碑铭》记载并结合《宋高僧传·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卷1)记载,开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和尚于天宝五载(746年)前来长安传播密宗,天宝十五载(756年)住长安城靖善坊内的大兴善寺,大历九年(774年)在兴善寺圆寂,由此可知兴善寺是长安城中密宗的祖庭。中晚唐时期青龙寺和法门寺密教的盛行均为从兴善寺派生、繁衍而来。兴善寺、青龙寺、法门寺与日本密教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空海大师的第三代门徒宗睿于日本清和天皇贞观四年(862年)与真法如亲王等入唐,在长安期间曾跟兴善寺智慧轮学习密教,归国后成为日本第四阿阇梨。“智证大师”圆珍于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到达长安,后在兴善寺从智慧轮学习金刚界、胎藏界两部秘法。由此可见,与法门寺关系很深的兴善寺的智慧轮和尚对日本密教中的东密派和台密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法门寺出土的茶具与日本的饮茶文化

    在法门寺地宫后室出土了鎏金鸿雁纹银茶槽子、瓣金团花银*(左石右呙)轴、鎏金飞天仙鹤纹壸门座银茶罗子(研磨和罗茶)、鎏金飞鸿毬路纹镂空银笼子、金银丝结条笼子、壸门座高圈足银风炉(?)、系链银大筋(烘烤、烹煮)、鎏金伎乐纹银调达子、鎏金飞鸿纹银则、淡黄绿色琉璃茶碗、淡黄色琉璃茶托(饮用)、鎏金龟形银盒、鎏金人物画银坛子(贮藏)等一整套茶具,为研究唐代饮茶文化和中日饮茶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我国古代饮茶方法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西汉~六朝时期:粥茶法,将茶知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物掺和在一起煮,像煮茶粥一样。(2)唐~元前期:末茶法,将茶笋、茶芽于春季时节采下,蒸灸捣揉,掺和香料,压成条饼,饮用时将茶饼碾成碎末,将茶叶末放入茶釜内的滚水中,或放入茶盏中,再注入滚开水,用茶筅击沸(称之为点茶)。(3)元代后期以后:散茶法。茶叶焙干后,直接放在壶、碗中沏着喝。④。

    据日本文献记载,永忠和尚于光仁天皇宝龟初年(770年),入唐,桓武天皇延历二十四年(805年)伴随藤原葛野麻吕和最澄和尚归国,携回唐朝的茶种和乐器。嵯峨天皇弘仁六年(815年)四月,嵯峨天皇行幸近江韩崎,永忠和尚自煎生茶,奉献给天皇,六月在畿内(京都附近)、近江(滋贺)、播磨(兵库)诸国种植茶种,并在平安京内辟一茶园。这是有关日本种茶、饮茶最早的历史资料⑤。

    荣西禅师于高仓天皇仁安三年四月(1168年)入宋,“入南宋发四明登台岭,路经茶山,见其贵重之而丕有药验,秋九月归楫之日,遂斋持茗数颗,移植之久世郡宇治县”(荣西:《吃茶养生记》)。荣西和尚不仅将宋代茶种带回日本宇治种植,培植了至今被称为日本第一名茶的宇治茶,而且还将宋代的饮茶方法——末茶法、茶具、饮茶风俗传入日本。建保二年(1214年),荣西著《吃茶养生记》一书,成为继唐代陆羽《茶经》之后,又一部千古不朽的关于饮茶文化的名著。荣西在《吃茶养生记》一书中广征博引陆羽《茶经》、《尔雅》、《博物志》、《神农食经》、《唐本草》、《本草拾遗》等古代文献,论证了茶的起源、功能,并结合亲身所见所闻和实地考察的结果,记录了茶叶的采摘、蒸焙、烹煮、饮用的方法。在《吃茶养生记·吃茶法》中记载:“方寸匙二三匙,多少随意,用极热汤服之,但汤少为好,其亦随意”。看来是汤匙盛茶末,采用末茶法。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皇室使用的研磨、罗茶、烘烤、烹煮、饮用、贮藏等一整套茶具,结合陆羽《茶经》、苏廙《十六汤品》、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古代茶书的记载,并参照近年唐长安城内西明寺遗址和耀州窑遗址出土的石质茶*(左石右呙)轴和茶槽,可以更进一步探索日本饮茶文化的渊源。十五世纪之后,经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对茶具、茶室、茶馆、茶道的改进和发展,特别是千利休提出茶道精神“和、敬、清、寂”,从中国唐宋时代传入的茶道,经过融汇、消化、吸收,成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风格的日本茶道,在日本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普及,成为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注  释:

    ①法门寺考古队:《法门寺地宫珍宝》,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②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一)高观如:《密宗》(《中国佛教宗派源流》13),知识出版社;[日本]村上专精:《日本佛教史纲》(中译本),商务印书馆。

    ③宽平法皇,邵于多法皇。

    ④孙机:《唐宋时代的茶具与酒具》,《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2年,总第4期。

    ⑤《日本后纪·嵯峨天皇弘仁六年四月》条:“癸亥,幸近江国滋贺韩崎,便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护命法师等,率僧奉迎于门外,皇帝降舆,升堂礼佛,更过梵释寺,停舆赋诗,皇太弟及群臣奉和者众,大僧都永忠手自煎茶奉御,施御被,即御船泛湖,国司奏风俗歌舞,五位已上并掾以下赐衣被,史生以下郡司以上赐绵有差。”“(五月),壬寅令畿内并近江、丹波、播磨等国植茶,每年献之。”

    《拾芥抄》记当时的首都一条、正亲町、猪熊和大宫的万一町等地设有官营的茶园,种植茶树以供宫廷之用。    

    《延喜式》记有献濑户烧、备前烧和长门烧茶碗等事。

     弘法大师空海在弘仁五年(814年)闰七月二十八日上献《梵字悉昙子母并释义》等书时所撰的《空海奉献表》中有“茶汤坐耒”的字样。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