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相莲*(上促下金)金绣与丝绸文化

作者:出处:
分享到: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批丝绸和刺绣衣物。其中*(上促下金)金绣宝相莲云水纹的服饰是首次发现的珍品之一。在中国丝绸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刺绣,俗称绣花。它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和色彩规律,在绣料(帛、布)上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工艺美术品。织锦和刺绣,被称为丝绸技艺高峰中的“双璧”。故常用“锦绣”来描绘事物的美好和珍贵。历代出土的锦绣实物,是研究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外来文化交流的物证之一。现就地宫出土的*(上促下金)金绣衣物纹饰探讨如下:

    (1)*(上促下金)金。它是刺绣中的一种针法。一般是指钉金(线)绣、或盘金绣。是用绣线将较粗的双线拼成花纹的图案钉固在绣地上,以显出高花的技法。由于使用两根金线并立盘旋,又称“平金”绣。按“促”字,以局部近刺密促解。*(上促下金)金,即指用绣线刺促固定金线花纹。这种技法,在唐时期颇为流行。在唐以前,历代出土的刺绣品针法,如湖北江陵写山一号楚墓的龙、凤、虎纹的楚绣,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信期、长寿、乘云纹的汉绣等的技法,均是以销练形针法的锁绣为主体。隋唐时期,科技和文化空前发达,织锦、印染和刺绣的技艺明显提高。就唐绣的针法,已在锁绣、平绣等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为齐针绣、抡针、擞和针绣等多种技法。如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代刺绣释迦说法图、与日本劝修寺珍藏的释迦说法图等,是用切针绣针法绣轮廓,以短套齐平针绣身体。显现了特有的光泽和晕色效果。迦衣用直平针与缠针接针法等,绣成人物画面,色彩层次更是丰富。但迄今还未见到唐代的钉金(*(上促下金)金)绣品。其主要原因是金线的制作量少而价高,一般绣品更不能使用。据《北史·何稠传》载:“波期尝献金线锦袍,组织殊丽,上命稠为之。稠锦既成,逾所献者。”这说明在隋代才用金箔制作金线,用在织金锦上,以供朝廷使用。这种平金绣的实物,在宋代以后渐多。如在辽宁法库县叶茂台辽墓(公元960年左右)出土的对鹿花卉纹绣帽上,局部用钉线绣法,另一小香囊使用了平金线的钉金技法,使绣出的图案主题突兀,金光灿烂。

    (2)唐代的纹样,在织锦上仍以寓意吉祥的瑞禽对兽为主题。从“丝绸之路”上出土汉唐的织锦和印花的纹样来看,已用骆驼、野猪、熊、象、骑士胡王等西域风情的题材。这说明盛唐时纹饰比较活跃,中西方化交流并蓄。宝相花纹样则有佛教、道教等教派的影响,它是以莲花为主体,辅以云水纹等综合而成。在唐代以前,荷花有作衣服纹饰的记载:汉代扬雄有“衿芰茄(荷)之绿衣,被芙蓉之朱裳”。据《尔雅·释草》:“荷。芙渠。注:荷,夫渠也。其茎曰茄,其本曰蔤、其根曰藕、其华(花)曰夫(芙)容(蓉)。其实曰莲,莲子曰薏。在江南,荷花,俗称水芙蓉。北方则以莲为荷。荷花就是莲花。在魏晋南北朝时的锦绣纹样中,很少见到使用荷花或莲纹。只有五代时记载:十样锦有。”长安竹、天下乐、雕团、宜男、宝界地、方胜、狮团、象眼、八答晕、铁梗襄荷等。这里的铁梗襄荷等。这里的铁梗襄荷,可能指折技莲纹样,另一说是指铁线莲。花叶俱似西番花,心黑如铁线,而得名。又《群芳谱》载:“西番莲,淡雅似菊,自春至秋,相继不绝,花中佳品。”莲花和佛教的联系怎样呢?根据《华严经》载:“一切诸佛世界,悉见如来坐莲花宝师子之座。”“莲台”,佛家语,谓莲华之台座。莲花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情景,因此,它和超凡、脱俗、破尘、升华等词汇有联系了。宝相莲,又称为佛莲花。可能是西番莲的变体形状。或似金莲花形,花色金黄,七瓣两层,花心亦黄色,若莲而小,六月盛开,金苞烂然。地宫出土的*(上促下金)金宝相莲,真是在深棕色罗地上,用金线绣出金光灿烂的花纹来。

    这说明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丝绸纹样中增加了宝相莲的新内容。它对中国丝绸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