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两千年 辉煌照人寰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漫步历史的法门寺

    法门寺的天,分外的蔚蓝。蓝空飘浮着白云。白云中藏着神圣,蔚兰里露出悠久。

    法门寺的地,格外的秀美。美得连侧旁潺潺而过的河溪名曰“美水河”,后边碧翠的北山也雅号“美山”!

    清晨,我们下班机飞车赶到早已向往的“法门寺圣地”。东方一轮红日刚刚跃出地平线,霎时圣地的万物都披上了淡淡的彩霞。

    朝霞缤纷,历经千载春秋的真身宝塔巍峨挺拔,神圣的佛指舍利安奉其中。西侧唐风唐韵的珍宝阁,古朴雄浑,精美的地宫珍宝展示里边。我们倾刻被这天工巧成的“法门朝霞图”所陶醉,深深地陶醉。西天,明月和几颗亮星还未完全隐去,似乎向我们诉说着法门寺的历史。而五彩缤纷的朝霞,则是法门寺昔日和今日辉煌的象征。

    这时,置身于朝拜广场的我们,身体似乎飘渺起来,朝着金灿灿的“法门寺”,缓缓地走进了那神奇的历史隧洞……

    日月重来,历史倒转。啊—,我们走进了历史的法门寺!

    啊——,我们看见了!从中看见了十二个大字:

    “舍利神奇”,“法门辉煌”,“中华伟大”!

    法门根基

    时空一下子进入了2500年之前的法门寺。“周原*(左月右无)*(左月右无),堇荼如饴”。肥美的周原宝地,普印着炎黄足迹,《诗经》称誉,孔道故里,周族根基。法门寺北数里,是“西岐”名城,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在此挥写了动人的历史华章。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称道的周文化从此发端,“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历代多出青铜宝器,堪称“青铜器之乡”。

    汉代“丝绸之路”开通,这里处丝路要道。

    “丝绸西去,佛典东来”。位居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宝地的法门,一下子被睿智的西来佛教弘法师所相中。神圣的释迦牟尼指骨舍利遂落户于此,初称“圣冢”。

    这就是佛典上广为流传的“印度阿育王驱诸鬼神携舍利一夜造塔”的故事。似为神话,确为其有。据说当时全世界共建舍利塔84000座,中国共19座,法门寺为之五。

    其实,释迦牟尼不是神,而是喜马拉雅山之南古印度的一位伟人。他创立的佛教,并不纯是宗教,而内含着丰富的印度古文明。

    法门初兴

    据法门寺所在的扶风县志记载,法门寺建于东汉桓、灵之际,距今1700余年。专家们依据现存最早的《千佛造像碑》文字推算,法门寺最迟诞生于“大魏二年”,即元魏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之前。

    南北朝时,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大兴佛教,统一人心。据唐代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周魏之前法门寺“僧徒五百”。可见规模不小。北周之际,皇室视法门寺为皇家寺院,现存的《北周七女碑》就是证据。周武帝毁佛,法门寺“厢宇两级,唯有两堂独存”。大魏二年,岐州牧拓跋育扩建法门寺,广建宇庙,高置围墙,加阔门庭,并初启塔基,显示佛骨,供奉围观者数千,皇室贵戚纷纷前往朝拜,法门寺名声大振,成为华夏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佛教的传播,带来了印度文化、哲学、天文、医学、科技、特产等交流。

    法门鼎盛

    走入隋唐五代的法门寺,一片金光灿烂。隋唐为中国佛教黄金时代,也是法门寺的鼎盛时代。隋文帝效仿阿育王分舍利全国各州建塔供养,法门寺北十公里的凤泉寺备受关爱。(见《凤泉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碑铭》。凤泉寺现为法门寺下院)。法门寺仍尊为全国弘扬成实师的“成实道场”。

    有唐一代,仍盛行崇拜舍利之风。法门寺佛指舍利被李唐王朝尊为“护国佑民”真身舍利。开国皇帝李渊赐名“法门寺”。“开明圣君”李世民,曾亲莅法门寺,度僧80人;为“岁丰人和”,敕命岐州刺史张德亮开塔供养佛骨,开每三十年用盛大礼仪迎奉一次佛骨之先河。此后儒、道、释“三教调合”国策形成,法门寺一跃为皇寺和全国佛教崇拜中心。

    由于唐皇宠爱,法门寺五易其名:法门寺、会昌寺、无忧王寺、法云寺、崇真寺;用皇宫木料宏建四级木塔,尊封为“大圣真身宝塔”;扩充寺城十余次,成瑰琳宫二十四院,为世界最大的佛寺。因唐广泛对外开放,京都长安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商贸中心,各国友人蜂至,法门寺实为世界佛都。

    最盛大之举为三十年一次的迎奉佛骨活动。公元660—662年,唐高宗李治偕皇后武则天首迎佛骨入东都洛阳皇宫,武后敬造九重金棺银椁供养。公元704年,女皇武则天迎奉佛骨声势浩大,次年武则天死,708年唐中宗李显送奉舍利入塔,并与皇后、公主下发供养。公元760年,唐肃宗李亨于平叛“安史之乱”中第三次迎奉佛骨。公元790年,唐德宗李适第四次迎奉,“倾都瞻礼,施财百万”。公元819年,唐宪宗李纯第五次迎奉佛骨,中途出现“韩愈谏佛”事件。但“宪宗亲奉佛灯”,迎奉照常进行。二十年后终发生“会昌法难”,法门寺遭受严重打击,聪明的寺僧砸毁影骨,骗过武帝。

    公元873年,唐懿宗李漼在病中第六次迎奉佛骨,大臣劝谏,懿宗坚定地说:“只要亲眼看到舍利,我死而无憾!”874年,新继位的唐僖宗送归佛骨,在地宫以数千件皇室珍宝布设为密宗最高仪轨唐密曼荼罗,(咸通十四年)正月初四唐代地宫封门到至今。五代时,秦王李茂贞数次整修法门寺。

    唐代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加速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有民族思想文化特色的佛教各宗派相继形成、成熟。这在当时,具有相当的进步性。八位唐皇六迎佛骨影响深远,极大地促进了含有这些进步思想和印度文明在内的佛法的传播,对民族团结,统一民心,安定社会,传播文化有一定作用。

    由此观之,神圣的佛指舍利,不仅是印度伟人佛祖的象征,千年之后的唐代竞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进步的象征!唐皇供佛珍宝,是大唐文明的象征!唐皇“护国佑民”的希冀,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前驱!

    法门降凡

    步入宋金元明清民国时期的法门寺,尽是民间香火。入宋之后,帝都东移,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东移,法门寺降为民间凡寺。虽无昔日的“显贵”,但多了人间众生的亲近与热闹。这是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也不能完全说法门“衰落”,故称为“法门降凡”。

    据法门寺遗存的宋代碑文记载,当时为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濡湿院),仍“日沐千数”(僧众)。相传宋徽宗曾手书赞法门寺为“皇帝佛国”。可见宋时法门寺仍“被流唐风”。

    金元时期,法门寺宝塔仍“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有碑记述藏经过万卷。公元1569年,唐代木塔倒塌。明十三级砖塔修筑历时三十年,足见何等艰辛不易!主要是民间社众力量。有一“西蜀大洲居士”,用铁链锁穿肩筋,四处募资修塔,图的是“要与如来增气概”,精神感人之至!寺院仍还保留二十四院之规模。

    清代法门寺有几次小的修耸。法门晓钟为扶风八景之一。

    民国法门寺残破凋零。1930年华东慈善会会长朱子桥将军看到,即刻筹集资金,组织整修宝塔、山门等,完成明代以来最大规模修缮工程,保护了塔上塔下文物,功德巨大。

    这一期间,法门寺民间香火旺盛,反映了中国佛教世俗化的特征。

    法门复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产党执行正确的宗教政策,佛教处于平稳发展时期。后来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内乱中,佛教受到了不应有的打击。1966年所谓的“破四旧”,法门寺诸佛菩萨、罗汉像被砸毁,一些珍贵的碑石被砸碎,十分可惜。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宗教政策正确贯彻,法门寺得到了逐步恢复。澄观、净一等法师回到了寺院。

    1984年8月24日,巍峨的真身宝塔经过四百年风雨后突然坍塌。半壁突兀,一时成为奇观。有谁料到,这一“不幸”竟为法门寺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根据人民呼声,政府决定重修寺塔。在清理残塔中,考古工作者于1987年4月3日意外地发现了唐代地宫。沉寂了1113年的两千多件大唐珍宝和四枚佛指舍利重回人间。一时间,轰动了全国与全世界。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1988年11月9日,焕然一新的法门寺和新建的法门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从此,法门寺又成为佛教徒的朝拜中心,佛教文化的研究中心和陕西西部旅游中心。

    1993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来法门寺视察,并为法门寺博物馆题词勉励:“充分利用地下出土文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缔造文明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

    此后,法门寺又先后重建了雄伟的大雄宝殿、山门、钟鼓楼、藏经楼、千佛阁、玉佛殿等,法门寺真正成了著名的佛教圣地。1994年11月,佛指舍利应邀赴泰王国瞻礼85天,200多万民众顶礼参拜。2002年2月23日,佛指舍利赴台湾巡礼37天,瞻礼群众400余万,为两岸人民的交流与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1年11月,法门寺博物馆推出了高水平的《法门寺历史文化陈列》、《法门寺舍利文化陈列》、《法门寺大唐珍宝陈列》,完善改造了《唐密曼荼罗文化陈列》、《法门寺唐代茶文化馆》。一组组或一件件大唐供佛珍宝、中外贡品、历代碑石、造像、佛经等,使海内外华人,五大洲友人,均为唐代我国的科技、工艺、艺术、文化的卓越,拍手叫绝!都为当时中印文化交流,唐王朝的开放创新、缔造文明的精神赞叹不已!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