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塔与辽金佛教文化圈——关于应县建设“辽金文化基地”的构想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知道,山西向来被称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同样,在佛教史上,山西也因寺塔林立,名僧济济,被世人称为佛教重镇。自佛法西来,翻开山西悠久的文明史册,每一页无不弥漫着佛教神圣的浓浓香火;回溯山西的历史进程,每一步都伴有佛教虔诚的精进足音。在山西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村村有寺,寨寨供佛,真可谓“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山西确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宝库。在最近公布的第六批千余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西省有152处,占总数的14.1%,总数比排在第二位的河南省多出82处,在全国引起极大关注。

    应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部落居住。战国为赵地,秦属雁门郡。西汉时在应境建剧阳县,北魏恒州,三国魏废,唐末置金城县,五代后唐时以金城县置应州,宋代应州为辽所据,元朝应州领金城、山阴县。明初并入应州,清朝应州隶属大同府。民国元年改州为县,始称应县。1948年属察哈尔省,1952年重归山西省,1993年8月划归山西省朔州市管辖。

    应县境内文物古迹繁多,其中矗立于县城的释迦塔最为著名。释迦塔位于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金明昌六年(1195)增修完毕。高67.31米,底层直径30米,六檐八角,楼阁式迭起,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此外,还有县城东北隅的净土寺(又称北寺),建于金代,历经修葺。寺内殿堂构造精巧,金碧辉煌,为金代建筑之精品。这两处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众多古寺庙、古城遗址和古墓碑刻、出土文物,以及地质奇观、高山平原等绚丽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其他还有长城、古城、三岗、四镇等古遗址,都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那么,应县的这些文化资源如何或者是否可以为今天的社会建设、文化强县战略作出相应的贡献呢?笔者以为,提升应县文化“软实力”,以举世闻名的释迦塔为依托,创建“辽金文化基地”将是一个可行的文化举措。试分析如下:

    一、山西建设“辽金文化基地”的现实条件

    应县地处桑干河中游,大同盆地南端,作为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雁门文化的集中传承地域之一,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的遗产非常丰富。加之应县地处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带,是山西通往草原地区的门户。应县佛教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其境内及周边地区辽金文化遗址集中,具有明显的主题主体位置。

    应县及周边地区辽金文化遗迹众多,其文化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就目前所考察所见,拥有的辽金文化资源就有多处,略作介绍。

    (一)大同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市内,以辽、金建筑和辽代彩塑著称,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严寺寺院格局较为特殊,由上华严寺,下华严寺,海会殿三部分组成,三殿呈品字形,总体为横向布局,规模较大。目前海会殿虽因年久塌落,但基础尚清楚可辨。据《辽史》载,辽清宁八年(1062),道宗皇帝巡视西京(今大同),始建华严寺,寺内曾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可见当时还具有辽皇室祖庙性质。辽保大二年(1122),金兵攻陷西京,寺院部分建筑毁于兵火,后重建。至元代初年仍不失为云中巨刹。明中叶以后分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目前大同市政府重新规划建设,两寺再次合一,规模更显宏大。

    (二)大同善化寺

    善化寺,俗称南寺,位于大同市城内西南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原名开元寺。五代后晋时改称大普恩寺。辽保大二年(1122)一场兵燹之灾使楼阁殿宇遭受严重破坏,“存者十不三四”。金天会六年(1128)至皇统三年(1143)重建,明正统十年(1445)再度整修,更名善化寺。

    寺院坐北向南,占地13926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前有山门,中为三圣殿,后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前左为文殊阁遗址(现已恢复),右为普贤阁。整个寺院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寺院中规模最大、布局最为完整的一座。

    (三)大同市禅房寺砖塔

    禅房寺砖塔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南40公里的南郊区境内塔儿山海拔1650米丈人峰之峰顶,塔高约20米,地势险要,地貌植被稀疏。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砖塔为平面八角七级,塔的结构为实心砖石砌体。塔底为须弥座,用规整的长方石料砌就,石间不用灰泥而用木榫。再上面为束腰,上有雕饰的佛像、花卉合莲瓣,表面雕饰华丽。八个角各雕勇猛威武的力士,似在承托整座塔身的重量。上枋每面各镌刻有一佛二菩萨的浮雕一幅,再上还有莲珠束腰两层,并雕有莲瓣等。整个雕刻粗犷简练而富有变化,无疑是辽代手法。塔座如此高大繁复,实为其他地方所少见。塔座以上是仿木结构的砖砌塔身,塔身斗拱、角拱均为磨砖镶砌。第二层塔壁每面各设门式小窗和四棂小窗。初看起来逼真无疑,其实是虚设的雕饰。以上各层结构相同,只是每层逐渐向里迭收而已。塔的整体轮廓线条较直,具有辽代砖塔的典型特征。

    (四)朔州崇福寺

    崇福寺位于朔州市东大街。此寺创建于唐麟德二年(665),为一代名将尉迟恭(朔州人)奉敕建造。辽时曾改作林太师衙署,亦称林衙院。统和年间又改为寺,取名林衙寺。金代熙宗年间,寺庙扩建,大兴土木。天德二年(1150),金朝海陵王完颜亮题额“崇福禅寺”,沿用至今。明崇祯四年朔州知州翁应祥题额“林衙古刹”,列为“朔州八景”之首。

    寺院坐北朝南,古朴庄严,共分五进院落,十大殿宇。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千佛阁(藏经阁)、大雄宝殿、弥陀殿、观音殿依次位于中轴线上,钟楼、鼓楼、文殊殿、地藏殿对称布列于东西两侧。寺院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7.6米,总占地面积23520平方米。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唯藏经阁位居大殿前,为他处寺院所罕见。现寺内弥陀殿、观音殿为金建,山门为清建,其余皆为明建。

    弥陀殿是全寺的精华所在,创建于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由开国侯翟昭度负责施工,距今已有860多个春秋。它的大幅壁画、巨额牌匾、雕花棂窗、琉璃脊饰、塑像背光被誉为崇福寺“五绝”。殿宇正檐下悬挂的“弥陀殿”竖匾,为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原物。令人赞叹的是弥陀殿从殿基到殿顶的构件,全部为金代原物,这在全国辽金建筑中也是少有的。

    (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木塔建于高大的台基之上,台基高4米余,分上下两层,石基下层为方形,上层为八角形。木塔平面呈八角形,底层直径为30.27米。塔有五个明层,各层又夹有暗层,所谓“明五暗四”,实为九层。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木塔整体构架全部为木结构,据测,建筑该塔实用木材3500立方米以上,重达3000吨左右。在建造设计上,改变了过去中心立柱方式,采用双层环形空间构架。各层均用内外两圈八角形木柱支撑梁架,每层柱子外有24根,内有8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了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这是该塔工程技术上的一大创新。全塔逐层斗拱向上垒叠,纵横交错,相互以卯榫镶嵌穿插咬合连接而成,无一根铁钉。底层为三槽柱,以上各明层木柱,都立在下层木柱的梁、枋上,并向内收进;各暗层内柱之间及内外角柱之间,都加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

    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共用斗拱54种,集斗拱形制之大成。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极高水平,至今仍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六)应县净土寺

    净土寺位于应县城内东北隅,俗称“北寺”。据清代《应州志》记载:“净土寺金代天会二年僧善祥奉敕创建”,“金大定二十四年僧善祥重修”。可知净土寺创建于金天会二年(1124),大定二十四年(1184)重修,距今已有880余年的历史。

    大雄宝殿深、广各三间,平面略呈方形,虽历经金大定,明景泰、成化、崇祯,清同治各朝多次修葺,尚存原貌。大殿长15米,宽12米,单檐歇山顶,上覆筒、板瓦,檐头镶绿色琉璃瓦,坡度平缓舒展,檐上斗拱铺作,四角抛檐升起,如凤凰展翅一般,呈柔和弧线,明间装隔扇门,次间下砌槛墙,上覆槛窗,其余三面柱子均包在墙内。整个殿宇外观给人以朴素、稳重的感觉。

    大雄宝殿内殿顶之藻井,为金代原物,是净土寺建筑艺术的一大瑰宝。此殿之天花藻井,又叫“天宫楼阁”,八卦传顶,构造精美,雕工巧细,在国内外同类建筑中罕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殿顶覆斗形天花板,以房梁划为九格,分作9个藻井,当心间的藻井最大。每个藻井中心为一红色圆星,藻井下用上万块小木条与小木块饰以天宫楼阁,作混金彩绘。下层四周置平座,设栏杆,四面各开一门。四周天宫楼阁廊房庄严雅致,阁内壁板上绘佛像。明间为斗八藻井,正中金龙盘绕,气势磅礴。两次间另外八个藻井则成八角、正六、长六角、菱形等,平棋绘龙凤,喻吉祥如意。殿内三周和藻井平齐的墙头,都装有天宫楼阁。这些楼阁与藻井相呼应。当人仰观殿宇的顶部时,感到楼阁重重,金碧辉煌。八门九星和天宫楼阁,皆为小木雕刻,从星檐、斗拱到吻兽、栏杆,都是按照建筑物的比例雕成的,构件玲珑精巧,规格手法变化多样,技艺高超。纵观整个藻井,造型优美,比例适当,结构紧凑,实为文物中少见的珍品。

    (七)灵丘觉山寺塔

    觉山寺位于山西省灵丘县城东南15公里的笔架山西侧,又名普照寺。寺院为群山所环抱,背靠钟山,西临唐河。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七年(483),辽、明、清多次修葺。

    寺院建筑依山就势,坐北朝南,南北长38米,东西宽24.4米,占地面积927.2平方米。寺院由三条轴线、三进院落、30余座殿堂组成。寺院建在三条轴线之上: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东轴线为魁星阁、碑亭、梆点楼、金刚殿、弥勒殿;西轴线为文昌阁、砖塔、藏经楼、罗汉殿、贵真殿。寺内现有建筑为清代重建后的遗构,觉山寺塔是该寺的标志。

    砖塔建于西轴线前院中部,为觉山寺的主体建筑。建于辽大安五年(1089),为密檐实心塔,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时代较早并具有代表性的一座辽代砖塔。塔平面八角形,密檐十三层,总高44.23米。塔基底边边长6.20米,由须弥座、平座、仰莲三部分组成。须弥座平面呈八边形,总高3.58米,平座位于须弥座之上,平面亦为八边形,高为1.27米,仰莲位于平座之上,总高1.43米。塔基上各种雕刻十分精致,除斗栱、枋材仿木结构建筑形制外,其余兽面、花卉、菩萨、力士、人物等,造型丰满,生动感人;刀法流畅洗练,为辽代雕刻艺术中的珍品。

    (八)繁峙县岩山寺

    岩山寺位于五台山北麓、山西省繁峙县城东南四十公里的天岩山天岩村,据寺内碑文记载,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金元时期称灵岩院,从明成化六年(1470)至清光绪八年(1882)称灵岩寺。光绪二十二年(1896)寺碑称岩山寺。民国十四年(1925)仍称灵岩寺。

    寺内现存主体建筑是南殿,即文殊殿,金建元修,面阔5间,进深3间6椽,单檐歇山顶,筒板瓦覆盖。檐下斗拱一周,用以承托和传递外檐与梁架上的荷载。前后檐两稍间末设补间斗拱,柱头斗拱四铺作出单昂,后尾交于大额枋或四椽袱上。补间斗拱亦为四铺作,后尾不设杠杆,砍制成蚂蚱耍头。柱头无卷杀,柱子生起,侧角显著,石质柱础,朴素无饰。殿宇依然采用当时流行的减柱造,内柱仅四根,空间宽敞。梁架结构为大额枋上架四椽袱,两端与襻间斗拱相交承下平袱。殿内四椽袱下侧留有:“大元国延祐二年庚辰月甲子日重建”题记,是大殿建筑年代的重要佐证。前后檐当心间设门,殿内可以穿通。柱头之下,从栏额、普柏枋、柱子、墙壁、门窗到台基,均为金代原构。殿南北两面明间装板门,次间置直棂窗,梢间及东西面均为墙壁,总面积为134.42平方米。这算是岩山寺的一绝。

    殿内巨大的砖砌方形佛坛上,塑有佛、菩萨、弟子、金刚等塑像共8尊,正中供奉着文殊坐骑,两侧是胁侍和天王等彩塑,北面是水月观音,均为金代塑品,颇为传神。最值得称道的是殿内的壁画,其绘画技艺之精湛、表现内容之丰富,实属中国古代壁画中稀有的精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这又是岩山寺的一绝。

    (九)浑源永安寺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东北鼓楼北巷,创建于金代(1115-1234),元明清曾多次重修。永安寺占地0.65公顷,建筑面积935平方米,坐北面南,呈长方形,原有规模宏大,现后部已毁。全寺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布置。现存山门、护法天王殿、传法正宗殿及配殿。传法正宗殿于元延祐二年(1315)在金代大殿基础上重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庑殿顶。梁架用材、斗拱制作都仿照金代规范,建筑表现了金代风格。殿内明间增设天花和藻井,制造精巧。殿内四壁绘满水陆画,人物分层布列,色泽基本完好,绘有儒、释、道三教人物八百余位。

    (十)浑源大云寺

    大云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西南十公里处的荆庄乡荆庄村,原名“大云禅寺”。始建于北魏后期(386-534),大殿主体构架为金代(1115-1234)所建,元、明、清历代均有过修葺和增补。大云寺寺院坐北朝南,原为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有三进院落,四座殿宇。主殿有金刚殿(山门)、天王殿(过殿)、大雄宝殿。两侧有钟楼、鼓楼、东西厢房。1971年,院内只剩下大雄宝殿一座,其他建筑先后被毁掉。大雄宝殿面阔3间宽10.90米,进深2间,为8.75米,平面成长方形,单檐歇山顶,高约8米。殿身坐在台基上,柱子采用减柱法造,以突出佛坛位置。檐柱上设有古朴华丽的斗拱一周,均为四铺作出一跳,单拱计心造。屋顶为绿色筒瓦覆盖,殿内壁皆为壁画。大雄宝殿具有一定的建筑历史价值。

    (十一)浑源圆觉寺塔

    圆觉寺塔位于浑源县城内,建于金代,是我国现存金代砖塔中的代表作。塔高30余米,塔平面为等边八角形,密檐式,共9层,全部砖砌。塔刹造型特殊,最下设束腰刹座,上为仰莲式受花,再上为覆钵、相轮、宝盖、圆光、宝珠,最上立“翔凤”一支,当地百姓称作“风候鸟”,可随风旋转,是古代的一种风向标。

    (十二)河北涿州云居寺塔、智度寺塔

    云居寺塔、智度寺塔位于涿州市城内东北隅,合称双塔。云居寺塔始建于辽大安八年(1092)。智度寺塔始建于辽太平十一年(1031),双塔均为八角形楼阁式仿木结构砖塔,内部结构为套筒式,塔内各层均设八角形回廊。2001年6月25日,涿州双塔作为辽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单。

    (十三)河北高碑店市开善寺

    开善寺,坐落于高碑店市旧城址的东北角,是一座保留有辽代(916-1125)建筑风格的佛寺。开善寺据传始建于唐代,原建筑多已被毁,现仅存建于辽代的大殿和后代修缮的天王殿、金刚殿。由于建筑历史悠久,人们对它的建筑年代说法不一,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王树楠主编《新城县志》载:“开善寺系唐朝所建”;明嘉靖三十年(1551)碑记中记载:“寺创于宋”;而当地群众则传说:“先有大佛寺,后有新城县。”专家根据其建筑结构分析,开善寺大雄宝殿是辽代建筑,而天王殿、金刚殿等配殿则为明清遗物。

    (十四)河北省涞源阁院寺

    阁院寺位于河北省涞源县城内西北隅,现存占地面积6900平方米。寺内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为天王殿、文殊殿和藏经阁,左右有配房,前有钟楼(今已圮)。文殊殿为主体建筑,据保存在阁院寺院内的经幢记载,文殊殿为辽代武定军节度巡官李存菀为其父上柱国李彦超彰显战功所建,立幢时间为辽应历十六年(966)五月二十二日。据史料记载,辽代圣宗耶律隆绪和太后萧燕燕都曾到阁院寺朝拜、敬香。1996年阁院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殊殿为主体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和进深各三间,平面略呈长方形。殿建在0.75米高的砖台上,前有月台,台上东西有古松两株。殿外檐装有各种球纹格扇门,形制古朴。殿内两壁有壁画,原有骑狮文殊像一尊,今毁。

    据县志、碑刻及题记等资料记载,寺始建于东汉,唐代重建,辽代大修。现除天王殿和藏经阁为以后增筑外,大都保留辽代建筑特点,斗拱外转形式和做法与大同下华严寺薄迦教藏殿相似,里转形式与做法又与蓟县独乐寺山门很接近。寺内现有刻碑五块,分别是辽应历十六年经幢、安修安禅碑记、明嘉靖年间重修碑记、正德年间钟楼碑记、光绪年间重修碑记。

    文殊殿是辽初官式建筑的代表,在中国古建史上,它的减柱造、斗拱、窗棂、壁画、外沿彩绘及殿内原来的肉身像和院子东南角的古钟,是阁院寺的“七绝”。

    (十五)蔚县南安寺塔

    南安寺塔位于河北张家口市蔚县城南门内西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蔚州大地上,古建筑文物很多,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是南安寺塔。

    南安寺塔是一座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砖塔,通高32.1米,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塔基由石条垒砌成须弥座,高2.5米,上置八角形砖砌塔座,塔座东西南北四面正中浮雕一兽头,另四面雕篆字“福、禄”。其上为仿木砖檐,檐上雕砌仰莲瓣三周,塔身坐于莲花瓣中,宛若被莲花托起,十分挺拔壮观。塔身第一层较高,各角设浮塔柱,东西南北四正面置砖券拱形假隔扇门,门券浮雕二龙戏珠,另四面饰花棂盲窗。其上置横切额,横额下垂一周如意云头,额上施斗拱,斗拱上托密檐塔身十三层。各层出叠涩檐,布瓦收顶,不设门窗。每层东西南北四正面中间都镶嵌铜镜一面,阳光照耀,金光闪闪。塔檐逐层递次入收,使塔的外形轮廓呈现缓和的卷刹形状。每层各挑檐翼角下均悬铁铎,微风佛来,铎声叮咚,形成动与静的完美和谐。塔刹为铁铸,由一砖雕仰覆莲承托,由覆钵、相轮、圆光、仰月、宝珠、宝盖组成。

    南安寺塔以寺取名。南安寺曾为燕云名刹,历史悠久,相传创建于汉代,据康熙四十五年《古南安寺修塔宝记》载:“蔚萝南安寺塔自汉始也,未有城已兹塔。”实际始建于北魏,辽代重建。北魏至辽代该寺香火旺盛。北周大象二年(580)建蔚州城时,南安寺已具有规模。所以,蔚县历来有“先有南安寺,后有蔚州城”的传说。南安寺到底毁于何年?据《蔚州志》记载:有城已有塔,明洪武初年,指挥使周房拆建蔚州城时,因塔院规模宏大,新建之南城墙、护城河正从寺院中穿过,遂废其寺而存其塔。密檐式砖塔在我国起始于北魏时期,但南安寺塔身第一层横额下垂一周如意头的做法最早出现于辽代,据此分析,南安寺塔应为辽代建筑。

    现存南安寺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知州柯法在南安寺塔下仅存的亩许地上所建,塔院建筑为一进院,东西宽约17.4米,南北长约24米,南安寺塔位于院东南侧。院内建正殿三间,正殿两侧各有一间禅房。东西各有下禅房二间,塔西侧为一碑楼,内有清代重修碑两通。

    南安寺塔整体造型优美,塔身高竣,拔地而起,规格严谨的须弥座,雕刻精美的塔身,紧密相叠的十三层密檐,巨大精美的塔刹,相互间构成了轻重、长短、疏密相间有序的艺术形象,在建筑艺术上收到浑然一体清秀挺拔的艺术效果。千余年栉风沐雨,多次地震,却无丝毫倾斜。除底部东侧有一处民国十五年(1926)军阀混战时留下的弹痕外,整个塔身,虽历经风雨和人间沧桑,但仍保存完整,不失为我国古代的重要建筑。

    我们可以看出,以应县释迦塔为圆心,在方圆二三百公里范围内,能够寻找出以上多处辽金实物建筑。应县设立“辽金文化基地”之因缘可谓得天独厚。

    二、建设“辽金文化基地”的具体举措

    (一)建立独立僧团及护法团队

    首先我们确认,应县最为打眼的亮点,就是辽金文化遗物,而释迦塔与净土寺均为佛教圣迹,所以文化建设基点,依然是佛教文化。至于已发现的舍利圣物,我们可在相关政策的范围内,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来进行客观的宣传,而佛教界以及广大信众完全可以来进行正常宗教朝拜活动。由此也可为社会提供一处体验传统文化,净化心灵之地。

    (二)建立文化基地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非常重视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所藏辽代秘藏,专门赋诗:“塔开多宝现神通,木德参天未有终。辽藏千年哀灭尽,不期麟爪示全龙。”足见佛宫寺释迦塔所藏辽代秘藏在中国佛教历史和佛教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原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任继愈先生也感慨地说“应县木塔这批文物,件件都是国宝”。这些评沦无疑是我们今天进行文化建设的动力源。具体构想如下:

    1.辽金文化博物馆:收集相关辽金实物、图片,全方位展示辽金时代金戈铁马的民俗风情。同时,可收集世界佛塔资料,展示塔文化演进的文化轨迹。

    2.辽金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与高校或科研院所联手共建研究中心,可设立建筑部、雕塑部、绘画部、佛学部等,对相关建筑、雕塑、绘画、印刷、佛学、楹联、民俗等进行分类研究,力争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辽金文化研究重镇。

    3.辽金文化纪念品研发中心:对辽金文物进行复制研究,开发利用。

    总之,应县应抓住辽金文化这一独特的品牌,立足应县,面向晋北,放眼北方,推动北方相关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建立与五台山、大同的关联度,力争拼入一个平台,形成大同、应县、五台山文化金三角的联合体,并打造成为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辽金文化实体。古时民谣云:“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应州塔”即应县木塔,民谣是说古代北方三件艺术精品。这昭示我们应当有一种整体性的战略眼光,从打造应县木塔品牌出发,走出去整合晋北乃至北方相关文化资源,深化效应、扩展效果,从而使应县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我们相信,建设“辽金文化基地”的做法,有利于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①温金玉,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