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信仰的象征——木塔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佛教:两千六百多年前,东方的印度诞生了释迦牟尼,因见识到人间灾难、疾病、老死、各种困苦而投身修行,在遍寻解脱之道,终于证悟了生命真理时直言:“真理一直存在于所有的生命之中,凡人只是尚未能将觉性完全开启罢了”,于是大转法轮,为所有生命指引悟道之路。

    木塔:木取之于树,树木顶天立地,是所有生命的根基,中国的远古传说,天地间由一棵名叫建木的巨大树木所连接,只要顺着树往上爬,就能够直达天界,而文献上,中国的战国时代,也有所谓的“社树”,意味着氏族、民众结社之社会,有如大树的精神,因此兴起树神崇拜。

    欧亚大陆都有圣树崇拜,在西亚的亚述、伊朗的生命之树都象征着丰饶,在基督教生命之树也被作为基督的象征,不难想象远古的人类,会在道路住宅浓郁茂密的大树下休憩乘凉。事实上,在酷热的炎日下,人们走进树荫,立刻就能够暑气全消,得以清凉安宁,这样生起的情感,自然对大树尊重崇拜。佛教之前的古印度,也是夏日炎炎,也是早有树神崇拜,甚至,树神与灵庙同字意,人们相信树有“夜叉”树精,这又类同西方森林中的精灵,如果供养礼拜,就可获得具体的现报——幸福、财富和子嗣。

    佛陀驻世时,也是对树神十分崇敬,《五分律》卷三的一段比丘求屋的记载,说到了因为选择了盖房屋的处所,正好有一棵大树,便将其砍伐,当下就受到苛责,因为大树必有天人栖息,向其祈请即可应允自己的愿望,怎可为了己利而伤天人呢?

    另外,《长阿含经》卷十八提到须弥山之南有大树王名庵婆罗,不仅奇大无比,更是体现了一个理想世界。作为佛教教主的佛陀,一生与圣树有着不可分的关系,《过去因果经》卷一“四月初八日,日初出时,夫人见彼园中,有一大树,名曰无忧,花色香鲜,枝叶分布,极为茂盛,即举左手,欲牵摘之,菩萨渐渐从右胁出”,此段即是释导佛陀诞生于无忧树下的有名说法,然而依照佛经,树下诞生是不止佛陀。据《佛本行集经》卷七《树下诞生品》叙述了燃灯佛也是出生于“其树安住,上下正等枝叶垂布,半绿半青,翠紫相辉,如孔雀颈,又甚柔软于迦邻提衣,其花香妙,闻者欢喜的波罗叉树下”。

    释尊的悟道是在钵多树(又称毕钵罗树)下,此树在古印度就被视为不死之液或长生的甘露,天之甘露即是意味精神上的极究境地,之后因为佛陀在此树下悟道成正觉,故称为觉树或菩提树。然而菩提树并不限于钵多树,若依《长阿含经》卷一记载,过去七佛也都是在树下悟道成正觉的,“毕婆尸佛,坐波波罗树下,成最正觉,尸弃佛坐分陀利树下成最正觉,毗舍婆佛,坐波罗树下,成最正觉,拘搂孙佛,坐尺利沙树下,成最正觉,拘那舍佛,坐乌暂娑罗树下,成最正觉,迦叶佛,坐尼拘律树下,成最正觉,我今如来至真,坐钵多树下,成最正觉。”另外,也预告了未来佛的弥勒佛,也将在树下悟道。《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尔时去鸡头城不远,有道树名曰龙华,高一由旬应五百步,时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这些树都是觉树,也都是菩提树了。

    最终释尊在双林树下入灭,在树木的导引下回归生命本源。古梵文“梨俱吠陀”之赞句:

    那永远的钵多树,根向上,枝向下,那是觉,正是梵天,那才是所谓的不死,一切世间根源于此,任何一物不能超越它,那才是一切一切的根本。

    无底的苍穹,高撑那树顶,心中多逸乐,神业多圣洁,枝干垂下界,彼根仰天上,光在我身中。

    之所以佛教起源于被称为树林里的觉者——牟尼,故而佛教的道场称之为丛林,而更要求在建立佛教寺院时,一定要广植树木。据《长阿含经》卷十四,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自营生业,种植树木,鬼神所依。

    由应县木塔上“木德参天”的牌匾联结了佛教与远古树木崇拜的关系。

    称为神州第一塔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硕之木造建筑。八角形楼阁式的塔身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总重约7,400公顿。架构上没有使用铁钉,全靠本身构件相互卯榫咬合,在观感上呈现出一种无法言喻又深深摄受人心的神圣庄严之美,古籍誉为“远看擎天柱,近视百尺莲”。就建筑技艺上,所有讲述中国建筑史的论著几乎都会以大篇幅来介绍应县木塔,足见其已然成为中国建筑代表,许多人赞赏之余称其为“世界三大或者四大奇塔”之一……然而真正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木塔在历经千年沧桑,遭受过无数的天灾人祸后,居然能够“雷击不焚、强震不倒、战火不毁”,迄今依然巍然屹立。

    如此屹立不朽的千年释迦古塔要彰显的是什么呢?

    历史上,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古印度各国城邦间相互征战、生灵涂炭的时代,社会的各种乱象以及人类亘古以来无从避免的生老病死,促使他走向寻求生命真理的道路,在经历无数折难之后,终于在35岁那年于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透彻到一切苦难的根源,觉悟了以无上智能完成生命最高价值的方法,从此这位觉悟者释迦牟尼得到了“佛”的尊号。

    释迦牟尼佛在悟道后的45年间,把一切心力完全投入于传播他所证悟到的佛法智能,他不辞辛劳地四处教导,他的言行教化了上从帝王贵族、下至平民乞丐的无数大众,他们纷纷从佛法中得到生存恒常的喜悦及生命的终极依归。

    时空是最好的验证,历经2500余年,佛法的教导已遍布世界各地,受到难以计量的人们所信仰,深深地影响他们的文化信仰,改变了他们的世界。古今中外,举凡有佛教的地方就有佛塔,在信众的心中,释迦牟尼佛虽然圆寂,但佛的教导将因佛法传承而永续,作为一种精神象征,佛灭法不灭,佛塔正代表了佛法。

    塔的历史起源于古老自然崇拜时期人们对山的崇拜。从原始信仰的创世神话形成对山的崇拜。高山由平地拔起直入天际,给人们一种崇高伟大的感受,顶天立地的高山凝聚了风霜雨露,汇集成川,孕育树木花草,也滋养鸟兽及人类。就情感上,仿佛是父母用尽了血泪,使得一切的生命充满生机、和谐共荣……

    中国古代的神仙思想使得许多人舍弃凡俗,入深山餐风宿雨,访仙修道,而神仙的“仙”正意味着生命的至高境界,人如山一般的道德高超,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修炼自己。

    塔是自古血脉相传的生命信仰

    人一生的荣辱到了命终,亲友为其安葬,为表达缅怀追思之情,习俗上会各自为其奉上一捧覆土堆成坟冢,之后每年祭祀再添新土称为封土,相对于为人不齿的恶徒,愈受到大众景仰感恩者必然封土愈高,小者如土丘,大则如高山了,面对着高硕的坟冢,的确特别能感应圣者崇伟不朽的精神。

    从古埃及到印度,人们也是相同的心理,只是他们不用容易流失的土来覆盖,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以石块来建筑陵墓,梵文称为“窣堵波”,即所谓的“塔”。习惯上也有称为“浮图”或译其意为言聚、高显、方坟、灵庙等,依僧祇律有舍利的才能建塔。就许多佛教遗迹中的碑铭文考证,许多著名佛塔的兴建缘起都是因为“得到了”舍利,信众欢喜,为了要供奉舍利才劳师动众、大费周章地在各名山胜地兴建佛塔。

    古今中外,全世界处处可见建塔来纪念人或事,然而远溯这风气,佛教徒纪念佛陀应为开端。按佛教的说法,建塔有三种意义:一是以此代表佛教圣者崇高伟大;第二,供人们礼拜更增其信心;其三则是感恩与怀念。

    舍利亦为梵语,中国译为遗骨,也就是佛教的圣者涅槃后所遗留下来的坚固不朽物,为了与一般凡俗之人的遗骨分别,特别沿用梵语。

    一般而言,舍利指如来入灭火化后遗留之物,较常见到的是五光十色的舍利子,个个圆明皎洁,坚固不坏,这不是世间珠宝可比的,除了佛陀,他的弟子、罗汉、菩萨也都可能会烧出舍利子。就舍利之孕育,不是生理上的关系,当然更不是服用任何药品可以使其长成,必须是累世修持的成就、积聚各种功德,才会有这种结晶,绝不是任意造作可得。

    根据佛经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向大众宣告自己将入涅槃时,弟子阿难问佛:未来希望能延续佛的教导,将以何为礼拜的信征?佛嘱咐阿难:你安葬我时,可以先用香汤为我沐浴,然后以毡布重重包裹,纳入棺中,灌满香油,点火焚化,然后收取舍利,未来在大道旁建立塔庙,悬挂彩幡,恭奉舍利,使众多行人都能瞻仰佛法,得生善果。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拘尸城外树林中涅槃时天动地摇,星辰陨落,草木同泣,弟子们按佛陀的嘱咐准备丧礼,抬着遗体往城南火化,这消息传出后有七个国家火速前来要求分佛舍利,在遭到拒绝后,七国不惜各遣重兵欲夺舍利,而拘尸城中也严整军卒,准备与诸国交战,幸好有一香姓婆罗门长者,劝诫双方:你们如此珍视佛舍利,却又因争毕生教导和平慈悲的佛陀遗骨而举兵,岂不有违佛陀之教诲?最后八国接受长者的建议将舍利分为八份,各自建塔恭奉。

    舍利正如经典所载、古代大德所言,是一种长时间精神锻炼之结晶。就像世间的珠宝,宝石之所以光彩夺目,必然是历经千万年的高压、高温所生成之结晶,即使是一颗珍珠形成,也都来自于贝蚌在外物入侵时,不断分泌出珍珠液将其重重包裹而成。人如能够有这样的珍珠精神,必然能如蚌壳一般将所面对的烦恼、痛苦融合同化后,转烦恼为菩提,化痛苦为快乐,为人间带来光明,为众生带来希望。

    佛陀悟道后教化人间,终其一生四处说法,受到广大信众崇敬,在其入灭后,舍利成为人们感怀礼拜的圣物,随着佛法的宣扬,开始有了石窟寺院。早期的殿堂之上,完全以塔作为佛陀的化身,也就是塔代表了佛。之后直接礼拜佛像之风渐兴,于是在塔覆钵部分造佛龛,后来更进一步地将佛像放大独立出来。

    无数的信众从实践中证实了佛法的真实不虚,这使得更多人选择了佛教信仰,他们学习佛陀之行径,追随佛陀的足迹,在佛陀生前曾经行止之地缅怀与感恩。

    佛教由印度向外传播,立刻受到广大群众的崇敬,许多国家以佛教为国教,上从君王下至百姓,无不遵从佛陀的教诲,也都大兴土木来建筑如山般高硕壮观的佛塔。

    佛教在东汉时传入了中国,代表佛的塔也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多少的名山胜水间,一旦出现一座高耸的佛塔,自然就会生出一种“画龙点睛”之妙,使得整个天地都活了起来。在塔的建筑上像大墓冢印度覆钵式的佛塔很难与中国追求不死神仙的道统相应,因此势必要与中国各地方文化信仰兼容,佛塔就有了相当的变化,当然不乏循用印度金刚宝塔式的建筑形式。

    佛塔代表佛法,当然在传递佛教的精神与理念。其实无论是古今中外,就生命而言,生命的过程分为三度兑变,因此呈现出三种生命形态。首先是胎儿,一切受母体子宫的保护及孕育,在其生理未发育完成之前,只能受限于狭小子宫之内,这时候他已经是一个生命体了,但却尚未出生,一直要到孕育成熟呱呱落地来到人间,慢慢地会翻身、会爬、会走,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出入各种空间从事各种活动,这算是第二个生命阶段,也是我们最熟悉、最理解的生命形态,这个生命形态受限于时间,就像婴儿必然要脱离子宫来到人世,我们也终必脱离人世进入一个纯精神存在的世界,这是生命的必然过程,也正是生命的真相。无论你相不相信,理不理解,都不能阻止其进入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由物质身转化为光明身。光明身也称为智慧身,就像结出来的珍宝,发出闪耀的光明,佛教图像上所有佛菩萨头顶背后都有光环,那正是依佛法修持的果证。当然,得不到光明身就是阴暗身,所谓的天堂地狱只在明与不明而已。佛法的根本就是要指导人们在有限的第二个生命阶段如何做好进入第三个生命形态的准备。

    然而,佛教的“佛”究竟是如何的一种成就?“佛”在《大英百科全书》作如是解:“领悟宇宙真理,同时又教导别人也能领悟宇宙真理之人。”就佛教本身解释“佛”的定义有三重:一是自觉;二是觉他;三是觉行圆满。这明白指出所谓的佛一定是自己悟道,之后要让别人悟道,最后因为自己的行为使得大众都能悟道,才证明自己觉悟的圆满,如此说来佛教并不是只求自己了脱生死,而是推己及人,到无限宽广的时空、无穷的众生领域,实践这种精神之下的圆满结晶,就是一切宝中之宝的舍利。

    融合中国文化与建筑之美的佛塔

    中国的亭台楼阁尤其是古代帝王刻意兴建为引神仙来相会的高层楼阁,这种建重楼期望羽化升天与佛塔的概念结合后,为不失原来佛教的意涵,就将印度塔形制中的覆钵、方形莲台、相轮、伞盖予以形象化,简缩成称为塔刹的象征装饰,束之高楼之顶,目前最典型的就是应县阁楼式木塔。

    应县木塔,古籍誉为“远看擎天柱,近看百尺莲”,所谓的擎天柱指的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棵巨木连接着天地,这颗巨木被称为“建木”,是神仙降凡赐福人间或者凡人求道登天的梯子。如此,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立意上强调了此塔是求道飞升之柱。

    百尺莲之说,佛教一直被称为莲花的宗教,可以说莲花是佛教的代表。在古印度传说中莲花之中住着慈悲的神灵,他们能帮助人们将如同污泥般的欲望和苦难转化成圣洁莲花般的喜悦与光明。

    五层木塔每层的中心都是佛像,舍利是在佛塔二层及四层的装藏佛像的中心柱发现的,也就是安置在佛像的心脏部位。我国佛塔传自印度,而印度佛塔的原始形态如一半圆球形的大坟墓,上有相轮、宝盖,中有宝函,而舍利就安奉于此。塔既代表佛,而佛像又取代了塔,如此将舍利安置在佛的中心法所当然。

    如上所述,古今中外,无分宗教、民族,塔之建筑几乎都是其时代文化信仰的中心。应县木塔不仅有供奉舍利的神圣功能,还兼具教化作用。因此,在整体布局上力求彰显佛教精神意涵,引发信众虔诚礼敬,更可贵的是它完全依据佛法理论,以完美的艺术建筑手法呈现曼荼罗。

    曼荼罗,意译为坛城、圆轮具足、聚集等。在古印度,它的原意是指国家的领土、祭祀神的祭坛,现下则一般指将代表佛、菩萨等诸尊法相或以梵文咒字、法器等代表诸佛菩萨,以一定的秩序加以排列的图案。它是对空间的设计,像一座宫殿,代表佛、菩萨聚集的道场,修行者在其中不受魔障打扰进行修行,所以也是证悟的场所,代表彻悟的本质。

    曼荼罗有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这种力量能消灭所有罪恶的根源,尤其是将其具体化,使得人们得以实际地置身于其间。塔所呈现的是时空概念,时空是十分关键性的元素,能超越时空理念,才能与永恒无限的宇宙相应。这样的诉求手法常在佛殿上看到:代表过去世的药师佛、现世的释迦牟尼佛、未来世的阿弥陀佛。三佛并列,彰显着过去、现下、未来同时存在,互为因果。只是塔以层迭的模式,更加强了多层时空相应的关系。同样的理论以人字形屋顶形式与天空之相应,也展示了中国人生命观“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

    第一层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背景壁画为过去世之诸佛,就佛教的观点,人世间所有的一切,都必须经历成、住、败、空的阶段,有出生就必然会消亡,这些在过去世中的诸佛就如同释迦牟尼佛一样,因应当时的世界,成全教化的使命,这与我们现世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前后呼应,以此代表佛法生生不息的传承,佛的慈悲度世永无休止。另外,壁画中飞天、金刚护法、弟子及信众围绕正在说法的佛陀,这让礼佛的人们一进门就清楚地意识到这个场景记录了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曾经有一位伟大的天人导师在为迷惑苦难的大众演绎生命解脱之道,许多人因此解脱了受有限生命时空约束所产生的苦难,得到大智慧与大自在,也因此深信这样的生命情境的的确确是可以办得到的,我们现下所接受的佛法也完全传承于释迦牟尼佛塑像后面壁画画有的六尊佛像: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他们均为佛前佛,释迦牟尼佛前的六位佛陀与入灭后的释迦牟尼佛合称过去七佛。这里是为了确保法统而强调的一种传承与认证关系。

    佛教认为每个人都有俱足成佛的可能,释迦牟尼佛以自身证明了由人证悟成佛是可以成就的,而这种成就是有方法的。他传下这种方法称之为佛法,而法的继续流传是要由他的弟子也就是僧人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去。在内门柱上是佛的大弟子迦叶,一生中严于律己,从种种苦难中培养自己的德行,希望为后世树立持戒精进、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榜样,因此深受佛陀称扬并指出将来佛法会消逝,不在于天魔外道的破坏而是僧团本身的腐化与混乱所造成的。佛入灭时留下了以戒为师的嘱咐,就是要求弟子们能以迦叶为典范。另一边阿难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他是在佛成道那天出生的,从出家皈依佛就一直侍奉在佛陀身边,听闻受持佛所说过的一切佛法,阿难最大的长处就是听闻之后能够完全牢记,无论人事时地物,一字一句、点点滴滴皆可丝毫不差地复诵出来,相对于迦叶的持戒,他的博学强记成了佛法流传的另一要件。迦叶的历尽沧桑是理性的代表,阿难少年天真愉悦是感性的代表,以此对比象征佛法的领受需要理解剖析,也要感情深入,可因欢喜而学佛,相对的也可因受苦困扰而学佛,随时随地无分老幼、身份、经历……这显示出佛法的有教无类。

    护法天王及金刚部众:金刚是世间最坚、最明、最利的法宝,能摧毁一切而不为一切所摧毁。护法的任务就是在护持佛法。金刚护法持降魔杵代表降伏妖魔、持剑代表断除障碍、持箭代表精准。也就是一旦进入佛门者皆受金刚护法保护,所有困扰灾难、妖魔鬼怪都被金刚护法斩除驱离。

    佛之造像完全依照《造佛度量经》的法度:佛如盈月,下巴有细月纹,佛有须为雄伟之大丈夫相,而手指纤细,面容圆润柔和,又具备女相之特征,如此融合男女阴阳表示佛已超越性别。

    佛陀身披福田衣,代表佛为一块善生各种福分的田地,任何人只要愿意在这块田地上播种,必然会有福田妙果的产生。福田衣上装饰有宝相花及忍冬卷草纹,宝相花就代表福田妙果;忍冬卷草是一种生命力及延展性极强的植物,代表着只要在福田上播了种,福分就像忍冬卷草一样永不枯竭。

    佛之结印:结印为诸佛菩萨所示现的手势,直接诠释诸佛菩萨内心所集结的意念。所谓“得心应手”,“印”为印象,在许多佛教修法的仪轨中,礼请佛菩萨时身、口、意之三密加持就需要结手印念真言咒语使与心意相应。

    一楼主尊释迦牟尼佛的结印,右手结说无畏法手印,左手结说予愿法手印,这是在宣告他所说的佛法足以使所有见闻者,因为对佛法的信仰而排除生命中所有的不安与恐惧,因为对佛法的实践也必将满足一切的愿望……就像开支票盖印章一样,手印也成为一种足以信赖的保证。

    天花藻井之中心为中国道家的太极图,太极代表所有变化之原理,也代表所有的事物现象都必然会改变,唯有变的本质不变,太极因此成为真理“道”的象征。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直到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融合后才真正开花结果,大放异彩。这里我们看到佛与道的并融与相互印证。

    佛陀端坐在龙天建构宫殿的宝座之上,宝座分别由金刚须弥座及莲花座两个部分组合而成,金刚须弥座:“须弥”是梵语,为妙高之意,金刚代表坚固不朽的真理,莲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植物:种子(莲子)已包藏莲心(完整的枝叶在其腹中成型),以此代表如是因、如是果,因果相连。莲花开展,花瓣每叶又现佛像(一叶一如来)。这不断地重复表现为一种相互印证。

    一楼以非几何放射状模式的曼荼罗呈现,在云冈龙门石窟也有许多类似的手法,大佛周遭满是天花化佛,一人因发令众生成佛的心而成佛,众生果然由其愿力而成佛,这因果关系为一种相互成就的印证。

    第二层仍然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差异在于第一层是以“信”为中心,一切以为信仰建立扎实基础作主题,而第二层更要以能深入了“解”为课题,不能只是因为有许多人相信而信,这样的信可能只是一种迷信,一旦受到质疑无解之后,信心就丧失了。“信”与“解”的关系,就像建筑一样,由下往上是一种支撑的力量,而由上所形成的架构往下,使得整个架构更加巩固。

    释迦牟尼佛右手为触地降魔印,左手为禅定手印,这是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证悟的代表印相。当时佛陀经由深层的禅定思惟进入四禅八定之境得无上智,在成佛前的刹那,魔王提出质疑:“每一位如来佛都必须呈现其曼荼罗,也就是以他的佛土来证明。问佛的净土何在?”这时佛陀将右手指触大地,召地神作证,“我的佛土就在眼前,心是佛,心地就是佛土……”于是魔王惊退,诸天神佛礼赞佛陀降魔的大胜利,是大英雄。于是佛又有了一个“大雄”的尊号,这就是会把佛殿称为大雄宝殿的缘由。

    左手边为普贤菩萨,右手边为四臂文殊菩萨又号敏捷文殊,“敏捷”是思维敏捷,刻意加重了文殊菩萨“解”的力量,这尊菩萨造相十分难得,是所有文殊塑像中唯一出现的孤例。

    在原始佛教的造相中只会出现佛的造相,一楼如此,到了二楼开始有了菩萨的造像,“菩萨”取自于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意为自我觉悟,萨埵意为普度众生,整个意思就是以无比的决心自求觉悟,又以无量的爱心普度众生令其觉悟。

    二楼所呈现的是一佛二菩萨金刚趺坐于莲座上,呈现思惟探讨觉悟的景象。后面两位胁侍菩萨立志发善心协助所有愿意求佛道的众生,扫除他们的障碍,提供给他们求道的种种助缘的菩萨。其中一位应该是掌灯,代表照明,另一位捧花或者持如意,代表结果前的花开,也代表欢喜及资粮聚足。

    第三层继续延续第二层的次第,佛学的用语是转识成智,也就是将所理解的知识转变成一种智能(智不足故成烦恼,依同理反转将烦恼转成智能)。殿堂中面向东西南北,端坐于莲花座上的是五智如来中的四佛。与安坐在上层的中心方的毗卢遮那佛合称五方佛。这是典型金刚塔式,五佛五塔如同山脉矗立,四周的山成就了中间的尖峰,也就是以四佛之功德合成五佛,形成一种不断向上提升转化的力量,四佛中心的空洞象征佛法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空性观,就像漩涡或者台风眼,空洞代表旋转的力量,迷失与觉悟只在一念之间,问题是心识能否放空将一切转化?这里特别强调的就是要有转的能力。

    中心四个方位分别是:东方的阿閦佛又称不动佛,身蓝色,阿閦就是不瞋恚、无愤怒的意思。由以如金刚般坚固不变的意志打破烦恼,发菩提心,通达觉悟,更引申对一切众生恒起慈悲心,永不为瞋恚所动,所以称为不动。统帅五部的金刚部,座下的宝象代表其形如大象般稳定如山,手结触地印,表以安稳如大地之触地降魔之心,调伏瞋恨,并将瞋恨转化成大圆镜智(又称金刚智,此智如大圆镜,可映一切法,一切众生形象)。

    南方的宝生佛又称开敷华如来,身黄色,代表巩固、增加意志,这种意志将伴随前往无穷无尽的宇宙而永远不变,协助思德普降人间(将自己的心前往无垠的世界,在求证菩提心后,又与宇宙确立自己的存在,这种存在正如如意宝珠能生一切宝,发出如星辰一般永恒的光辉)。统帅五部的宝部,座下的宝马代表其勇往直前、运送一切珍宝而来,手结与愿印,表以满足众生愿望之心,调伏骄狂傲慢,并将骄慢转换成平等性智(即具现诸法平等之智,依此智了知一切事相,自他平等,生起大悲心,不作分别想)。

    西方的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寿(光)佛(光是空间,寿是时间,也就是其心量遍入无限时空),身红色。统帅五部中的莲花部,座下的孔雀代表如传说中的不死鸟般每日浴火重生,永远闪亮着新生的喜悦,手结禅定印,表以禅定而觉悟之心,调伏一切贪婪,并将贪婪转化成妙观察智(巧妙地观察众生之机,可自在说法,可明辨正邪)。

    北方的不空成就佛又称天鼓雷音如来(打着战鼓,有强烈作战意味的佛),身黑色,代表粉碎烦恼之力与理想世界实现的感受。统帅五部中之业部,座下的大鹏金翅鸟为一切歹毒蛇蝎和罪恶的克星,手结无畏印,表以冲天之志展翅高飞大无畏之心,调伏怀疑忌妒,并将疑妒转化为成所作智(自证亦能化他,也就是以利人而自利,二利双运故称“所作”,一切无所不成,故统称所作)。

    第四层中心仍然是释迦牟尼佛,和第一、二层的差异在于第一、二层是佛的法、报、应三身的应化身,而第四层是经历了信与解走向实践,也就是行的功夫,慈悲救度。终于功德圆满,成就的报身佛,又称卢舍那佛。

    1.释迦牟尼佛右手为施无畏说法手印,左手为禅定说法手印,代表着由内心深刻的了解走向无畏积极的实践。

    2.左右有两弟子、两菩萨,弟子随侍在后,分别是大迦叶及阿难,除了教学相长外,也是一种传承,将佛法永续。

    3.两位菩萨仍然是文殊与普贤,和应化身在莲花座上趺坐思惟像最大不同的地方是分别骑乘在青毛狮子及六牙白象身上。代表其行有如狮子吼唤醒沉迷,如六牙白象坚忍不移地行六波罗蜜,以此辅佐卢舍那佛行愿。

    这里的文殊、普贤两位菩萨特点在于原来双盘腿坐在莲花座上的一只脚已经放下来了,显现出随时随地要走下来协助众生,而两位菩萨坐骑向前各有一引童,分别为狮童名“拂林”,是东罗马人;象童名“獠蛮”,是非洲人。造像中两位引童急切地拉着菩萨坐骑,希望菩萨能去教化他们的同胞。佛座下的狮子也呼应向着四方,作象征佛法传播正义的狮吼。有趣的是佛法座背面的狮子是闭口狮,似乎教人不要在背后开口说是非道长短。

    五层由信、解、智、行进入到证悟的阶段,而佛也从应化身、报身进入到法身佛的境界,也就是佛教《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的第十住心“秘密庄严心”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以曼荼罗的模式来呈现。

    就佛教造相,以相表法,曼荼罗由诸佛、菩萨所建构而成,形成一个完美庄严世界的缩影,其中心思想正如同宇宙的真正存在(真理),不断地由中心向外发射讯息,产生教化的力量。就如同太阳光不断地照射,给万事万物带来生命力及生机。因此,曼荼罗的中心毗卢遮那佛又称为大日如来,意为光明遍照。

    中心的大日如来左手握拳,拇指伸直,然后再用右手掌把拇指握住,这种印相叫“智拳印”或“最上菩提印”,是象征悟道最深的手印。智拳印以左手金刚掌象征众生生命,以右拳象征绝对者法身大空的智能,左右拳结合既表示个别生命与整体生命的融合为一。

    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将八瓣莲花视为人的心脏,也象征人的肉身。九尊像代表人心的九种作用,这些力量都被开启运用融合为一的时候,即是所谓的开悟,生命因此由凡夫相对理念的世界转化进入圣者的绝对世界。

    佛教以一朵盛开的莲花来表征佛的法身境界,这源于古印度圣典吠陀赞歌之比喻。以莲华意味着人的心脏、灵魂即在其中,再者水中之花,即是思想;又以莲华之清净来比喻修行,不执一切物,也不为任何物所污染之理想,这种理念《中阿含经》第二十三《青白莲华喻经》有释迦的话:“以此人心不生恶欲、恶见而住,犹如青黄红赤白莲花,水生水长出水而不着水。”

    再者以大乘佛教而言,也视莲华为众花之中最胜之物;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有极详尽的说明:“以大莲华王,譬大乘所显法界,其如莲华虽在泥水中,不为泥水所污,譬法界真如虽在世间不为世间所污,又莲花性自开发,譬如法界真如性自开发,众生若证皆得觉悟,又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譬如法界真如总有四德,谓常乐我净,于众花中最大最胜故名为王,譬法界真如一切法中最胜。”

    其他如《妙法莲华经》,所谓:“法华经,为诸佛之秘藏,众经之实体也,以华为名,照其本也,《摩诃般若密经卷一·序品一》有“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熙怡微笑,从其舌根放无量千万亿光,是一一光,化成千叶金色宝华,是诸华上,皆化佛”。在大乘经典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也是经常描写诸佛诸天的净土为天之宝莲花盛开情景,而毗卢舍那佛那种广大无边的华严庄严世界之海——莲华藏世界,更是采此一观念,发展到极限。

    宝塔最顶层佛殿藻井仍然是宝伞法盖形式,就井心剥落所残留的痕迹看,应原有象征卢舍那佛绝对真理法性之某种球体,惜已失考。以此中心向外放射,如太阳一般,带来了光与热,给予众生无穷的生命与生机(上面的道家八卦符号以所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象征万事万物)。毗卢遮那佛原本即是光明遍照之意,由此佛为中心放无量光,使得周围无数的宝珠,都镶了层金边,此为《华严经》中所述的帝网天珠,每一个宝珠相互反射产生的影像,交光相网,从一个有限的境界,在交彻反映的时候,变成无穷庄严的领域,更表征着万法彼此融通,互为缘起。

    再回到入门第一层佛殿的天花,每一朵天降莲花都代表一佛一世界,不同的花色代表着来自不同世界的佛。《华严经》的起点,讲的就是有相的色界;但这色界它本身没有独立存在的理由,它是以它自己的存在做一种资粮,这种资粮是为了维持生命,而这种生命又不是赤裸裸的存在,生命一旦有了之后,就必然有所谓的进化,有进化必然有种种层次,宇宙中有低级的生命、中级的生命、高级的生命、更高级的生命,而各又有其不同层次的重要性,同时在生命发展上面又可以表现不同价值的贡献,然后将其物质世界上的所有缺陷弥补,生命世界所有缺陷也予以修正,最后提升成一个庄严的世界。

    至于这个庄严世界在哪里呢?在“正觉世间”。所谓的“正觉世界”乃为一种精神总体,在此精神总体里面,要把世上一切的愿望、一切理想,都提升为最高的价值,而这个价值的完全实现,需由各时代的佛,各自引导他们的信徒、弟子、菩萨,面对其世界,将物质世界存在价值提升为生命价值,再提升成精神理想。如此一来,无论他原来存在于物质世界、色界、有情界,或是智慧界、精神界,这一切的宇宙万有,最后都归属到极高的智慧,根据其极高的智慧,来提升存在的价值平面,完成存在的价值目标,最后是宇宙万有都分享佛性,都成了佛,由第一层到最高层,整座塔为实体的曼荼罗,依序呈现佛菩萨因地、果地,法、报、应三身,以不断表现重复与逻辑相互印证。同时,也透过法相一步步表征《华严经》七处九会三十九品的第一“世主妙严品”之教起因缘,到最后中心的“入法界品”。

    在佛教中做坛场,在坛场上画曼荼罗,以仪轨引导善信进入曼荼罗(法界),这种仪式称为投华得佛,旨在迎接佛德与己身。之后,这个仪轨与佛塔做了结合,让佛弟子可以实体进入。佛宫寺释迦塔正是如此。只是塔的每一层所示现的境界要一层一层专注感受那个时空、置身于那个场景中去相应,将整体融合为一,正如食物营养贵在消化吸收,倘若只是对着泥塑佛菩萨有像必拜,那就只能停留在信的阶段了。

    由法门寺出土佛指舍利的七重宝函来看,其实这也是另一种塔的形式,只是把每一层都演化为一重又一重的宝函。宝函四面的佛菩萨造相就像云冈石窟的塔柱,四面有各种佛菩萨、天王护法造相。这样的塔是以法为中心,以法为舍利,由于舍利难得,能有佛的真身舍利来造塔,再以法曼荼罗庄严之,是何等殊胜!以同在山西的小西天彩塑来看,可以想象当时的应县木塔如仪如法,各种珍宝庄严的景象,这也就难怪在文献上佛宫寺的前身叫宝宫寺,当时辽代的皇帝还派驻五千辽兵来守护。这也是所有佛教塔寺中唯一有文献记载要动员如此庞大兵力护卫的。

    如史料所载,应县木塔建于辽代,辽代华严宗极为盛行,华严宗是专门宣扬《华严经》的佛教宗派,是中国佛教十大流派之一。辽道宗耶律洪基亲撰《华严经随品》十卷,在大同地区多建华严禅林。

    随着龙首山佛宫寺释迦塔兴建工程的启动,整个功德劝募也同时全面展开。佛教非同于一般商业性的投资报酬,古今中外大小道场寺院莫不依靠广大信众的踊跃捐献。佛教遍及世界流传了近2600年,功德利益当然值得信赖,尤其是释迦塔这创造了千年奇迹的力量,当我们发心去继承延续时,相信那不可思议的力量,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我们的心中和我们的命运联结,让我们在充满智慧的法喜中拥有千年不朽的因缘福报。

    估量未来释迦塔大势所趋的历史定位,也考虑在此要发挥的各种功能,所有细部规划,莫不邀集各方积极参与。面对如此庞大的工程,这不是把一切放大只求壮观就行了,重点在于要能不失传统的信仰观感,还要进一步充分运用现代的艺术技法,选择各种更实用的建筑材料,最终让整体呈现出一种神圣庄严之美。

    龙首山成为“释迦再现”的佛陀圣山,以圆融的概念、曼荼罗的形式,由莲花中心的释迦塔向外分别是大乐觉悟层、智慧觉悟层、意觉悟层、语觉悟层、身觉悟层到供养花园、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外圈……

    塔寺主要功能在于表法说法,一切就必须与佛法为依归,使得所有空间就佛法上相互印证。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