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游记》 第十讲 异国传奇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玄奘西行求法的坚决态度深深打动了高昌王麴文泰,他不仅同意了玄奘继续西行的要求,而且还和他结为兄弟,为他以后的行程准备了大量的东西。玄奘在高昌停留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重新踏上的西行的征途。

    上一讲我们讲到高昌王麴文泰终于接受了玄奘继续西行的要求,并为他准备了大量的物资,以资助他西行求法的伟业。据记载,麴文泰为玄奘准备的东西有:“法服三个具”,即三十套法衣,也就是包括里里外外的整套衣服;“手衣”,那就是手套;“袜”,这不是普通的袜子,而是准备在沙漠长途跋涉用的袜子,它第一要保暖,第二要防沙漠蝎,因为沙漠蝎非常之毒,一旦被咬往往可以致人于死地;“面衣”,专门用来保护脸部,抵御沙漠风沙的。另外还有“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及绢等五百匹”,作为玄奘来回二十年的盘费。此外还准备了“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所谓“手力”,基本上就是干苦力活的人。总之,麴文泰为玄奘考虑得非常周到,即使是亲兄弟,要能做到这样也不容易。可见他是真心真意要成为一个修成护法正果的佛教圣王。然而,麴文泰所做的还远远不止这些,他还派出一个名叫欢信的殿中侍御史,护送玄奘到叶护可汗衙(大家应该还记得,玄奘原来就是计划取道西突厥的可汗浮图继续西行的,麴文泰现在是把他送回了计划中的路线)。另外还写了二十四封书信,给玄奘西行路途中要经过的二十四个国家的国王,信的内容当然是请求各国国王给他的弟弟玄奘西行求法提供必要的协助。每一封信都附“大绫”(高级丝织品)一匹作为信物。现在我们写信已经没有这个规矩了,古时候的人送一封信是要附带一样东西的,叫  “押书信”。

    高昌王麴文泰当然比玄奘更了解当时西域的政治、军事形势。别看他对伊吾可以呼来喝去,随便指挥,但是他也有惹不起的人,比如突厥可汗。所以他的二十四封信里边,还不包括专门写给突厥叶护可汗的一封信,这封信被记录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其中的一段原文是这样的:

    法师者是奴弟,欲求法于婆罗门国,愿可汗怜师如怜奴,仍请敕以西诸国给邬落马递送出境。

    意思是说:玄奘法师是奴仆我的弟弟,想要到婆罗门国去求法。希望可汗可怜这位法师就像可怜奴仆我一样,并请您下令给西面的诸国,让他们给我这个弟弟马匹,送他出境。这段话非常感人,几乎已经到了声泪俱下的程度。虽然得道高僧是应该心如止水,对外界无动于心,所谓“风动帘动而心不动”,然而玄奘却是一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此时此刻,他再也没有办法遏制心中的感激之情,写了一封文辞华美的信给麴文泰,以表达对他的感谢(这封信很长,也记录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麴文泰收到信之后的回答就更感人了:“法师既许为兄弟,则国家所畜,共师同有,何因谢也。”(法师您既然已经和我结为兄弟了,那么这个国家所拥有的东西当然是兄长我和法师您共同所有的,为什么还要谢我呢?)

    玄奘启程离开高昌的情景,自然也是非常感人。据记载,当时麴文泰与玄奘两人抱头痛哭,大家也跟着一起放声大哭,一时间,“伤离之声振动郊邑”。

    [由于高昌王麴文泰周到而极其细致的安排,玄奘顺利地经过了一些小国之后,不知不觉间就到达了阿耆尼国。这个国家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大唐西域记》这部举世闻名著作的起首第一国。为什么玄奘要把阿耆尼国作为自己这部著作的起首第一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玄奘在这里有什么样的特殊经历呢?]

    这个阿耆尼国,就是今天中国新疆的焉耆回族自治县。而阿耆尼这个名字来源于梵文的Agni,意思是火,火焰。今天的现代维吾尔语称为qarasahr,意思是黑城。自两汉到唐,这个地方在史籍中一般的名字是“焉耆”。在早于玄奘约二百年西行的晋代高僧法显的求法旅行记《法显传》(亦称《佛国记》)则称之为“焉夷”。这些都是古代焉耆语的音译。

    玄奘在这里得到了国王和大臣们的热烈欢迎,于是他出示了高昌王麴文泰为他准备的二十四封信里的一封。岂料阿耆尼国的国王看过信之后脸色大变,连马都不肯给玄奘了(这里所谓“给”,应该就是换马,因为玄奘带了很多马,马走到这里已经很疲劳了,需要把马留在这里,然后再换几十匹精力充沛的马)。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麴文泰在写信的时候,一心一意要为玄奘开路,根本就忘了他自己的高昌国经常去侵扰阿耆尼国,动不动就派兵去这个国家抢东西。所以当阿耆尼国王看到信之后当然气愤异常,而玄奘也因为没有办法应付阿耆尼国跟高昌国之间的种种恩怨,只停留了一天就离开了。

    即使是这样短暂的停留,玄奘依然给我们留下了关于阿耆尼国的极其珍贵的记载。从这一点可以充分说明,真实的玄奘是一个非常聪明、有观察力和判断力的人,不像《西游记》里的唐僧,连白骨精是谁都分辨不出来。《大唐西域记》关于阿耆尼国的记载不足三百字,但是信息含量很大,内容囊括了国土大小、风俗、水文、地理、土特产等等,在此择要介绍其中的几条。

    第一条,“文字取则印度,微有增损”。这是说阿耆尼国的文字是仿照印度的,略微有一些改动,这个观察非常细致。大家知道,《大唐西域记》是玄奘从印度回来之后写的,因此他的这条记载是很可信的。

    第二条,“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玄奘在进入阿耆尼国辖境后曾经过一座银山,里面全是银矿,而西域各国银币的原料基本是从这座山开采出来的。那一带受罗马、波斯等西方文化的影响,很早就使用银币,现在有许多出土文物都能证明这一点的准确性。

    第三条,“王,其国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称伐。国无纲纪,法不整肃”。这绝对不是因为阿耆尼王不肯给马,玄奘就故意写下几句负面报道。事实上,那里的治安情况确实非常糟糕。大家知道,玄奘在这里是匆匆而过的,可是入境不久居然遇到了山贼,于是玄奘给了他们一点东西,贼就跑了。当晚,他们就睡在了王城附近的山谷里面。与玄奘他们结伴同行的还有几十个做生意的胡人,为了贪图早点赶到市场去做生意,半夜时悄悄先走了,等玄奘他们醒过来再走了十几里之后,发现他们全部都被杀了,财物也都没了。在这个离王城很近的山谷尚且如此,其余地方的治安就更不用说了。因此,玄奘的记载还是很客观的。

    第四条,“伽蓝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也就是说这里的两千多僧徒是学习小乘佛教的。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区别大家也许都知道,大乘佛教是要普度众生的,只要有一个人还没上天堂,我绝不先上天堂,这是大乘佛教的精神。小乘佛教的精神是修成阿罗汉就算了,阿罗汉也叫“自了汉”,就是我只管我自己涅槃升天,别的我不管了。玄奘接着记载说:“戒行律仪洁清勤励,然食杂三净,滞于渐教矣。”这里所谓的“三净”是指三种肉,按照原始小乘佛教的戒律,僧人是可以吃肉的,但是戒律规定只有三种肉可以吃:第一种,我没有亲眼看到是为我杀的动物的肉;第二种,我没有亲耳听见是为款待我而杀的,或者我没听见杀的时候嗷嗷叫的动物的肉;第三种,不用怀疑它是为我而杀的动物的肉。但是到了大乘佛教里就坚决断肉了,尤其在汉地,僧徒是绝对不能碰肉的。所以,玄奘认为阿耆尼国的僧徒还停留在教法的初浅阶段(滞于渐教)。

    玄奘离开了阿耆尼国之后,接着往西方前进,渡过一条大河,再向前行进了几百里,来到了一个在今天依然是非常神秘和吸引人的地方——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

    [龟兹是当时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受印度影响,异域风情浓厚,这里虽然很神秘诱人,但玄奘有了在阿耆尼国的遭遇后,始终提心吊胆的。龟兹国会如何对待玄奘,他在此又会遇到什么离奇的事情呢?]

    龟兹这个国家比阿耆尼大,它的都城方圆十七八里。玄奘到达的时候,龟兹的国王、大臣,还有一些高僧都来迎接他。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行人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龟兹的第一高僧,也是当时在西域非常著名的佛教领袖式人物,名叫木叉毱多。这个僧人以后还会牵扯出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容我以后再慢慢细讲。

    先说龟兹欢迎玄奘的仪式。这个仪式与高昌欢迎玄奘的方法相比,有其独特之处。首先当然照规矩要搭起帐篷,然后把龟兹一些比较漂亮而且非常重要的佛像搬过来,还要奏起音乐。等玄奘到达以后,这些欢迎的人都一一起立(他们原来都应该铺个毯子坐着或者坐在草地上),并且向玄奘献花。大家注意,一到献花的场合,这异国的氛围就马上出来了。因为当时西域的人献花不像今天这样,献一束鲜花或者一朵鲜花,它是一盘一盘的。玄奘接收下鲜花之后,也不能自己拿着走,他得端着这盘鲜花非常恭敬地到佛像前去散花,表示他对佛祖的尊崇。散完花以后,玄奘就和欢迎他的大臣们们坐到一起。我们知道,以前玄奘做客时,一直是被推为上座的,因为大家都很尊敬他这样一位高僧,但是在龟兹国,他的座位却被安排在了木叉毱多之下。他们为何要这样安排呢?其实这反映出两个清楚无误的事实:首先,木叉毱多在当地的威望和地位至高无上;其次,龟兹国人对自己国家佛学的造诣和对自己国家所拥有的佛学人才充满了自信。

    第二天,按照规矩,国王把玄奘请到自己的王宫里,进行非常丰盛的款待。但是玄奘却对他们的款待感到有点不舒服。道理很简单,龟兹是盛行小乘佛教的,所以那里的僧人包括木叉毱多肯定是吃肉的,而玄奘信仰的是大乘佛教,他是不吃肉的。于是就这件事,玄奘向龟兹国王进行了一番解释。从中我们也可以明显地看出,龟兹跟汉地文化的差别要远远大于高昌和汉地文化的差别。但是与此同时,这也给玄奘提供了一个解释汉地文化和龟兹文化差别的机会。

    见完了世俗的最高领袖国王,玄奘当然还要去拜访那位龟兹当地最高的佛教领袖——木叉毱多。他住在国都西北的一座寺庙里面,这座寺庙在当地非常著名,名叫阿奢理儿(亦作“阿奢理贰”),“阿奢理儿”是当地的方言,意思就是“奇特”。

    [玄奘去拜访木叉毱多时,那座奇特庙引起了玄奘的好奇。在这里,玄奘听到了一段有关这个国家和奇特庙的传奇故事,如果不是玄奘把这个传说记载下来,这段传奇也就注定湮灭了。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传说呢?]

    原来龟兹曾经有个国王,笃信佛教。按照佛教的规矩,到了一定的时间,国王就要出去巡礼佛迹,也就是说,国王要离开现在居住的地方,到远方去瞻仰佛的遗迹。国王在准备离开自己国家的时候,把他的同胞弟弟叫到跟前,请他代管这个国家。这原本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弟弟在哥哥临行前,交给他一个黄金匣子,并且告诉他,这个匣子一定要等到他瞻仰佛迹回来之后才能打开。对于弟弟的这个奇怪举动,国王当时也没多想,一路带着匣子就巡礼佛迹去了。谁知等国王回来以后,朝中的一些大臣就向国王揭发,说是他的弟弟趁他不在的时候秽乱中宫。这是很严重的罪行,也就是说国王的弟弟与国王后宫的嫔妃之间发生了非常不好的行为。国王听后当然就暴怒了,准备对弟弟施以极刑。然而此时,他的弟弟却不慌不忙地提醒国王说:“您还记得我在您临走前送您的那个黄金匣子吗?您现在可以把它打开了。”国王这才想起打开那个匣子,发现里面有一样东西,但是还是看不太明白,于是就问:“这是什么东西啊?你到底想证明什么啊?”其实这个弟弟真的是很厉害的一个人物,他早就预料到,哥哥离开将由他来代理国王,可能会遭遇祸害。所以他就把自己的生殖器给割下来,并且封在盒子里让哥哥带走。经过一番解释,国王和弟弟之间的误会马上就烟消云散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国王发现弟弟突然又不来皇宫了,他觉得很奇怪。原来这时,在他的弟弟身上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才有了那座含义为“奇特”的庙宇。

    国王的弟弟有一天在都城的路上走,看到有一个人赶了五百头牛,准备把这些牛都阉割掉(这样会使蓄养的牲畜长得比较肥,肉也会比较嫩)。弟弟觉得是自己的业报,于是就动了慈悲之心,他花钱把这五百头牛给赎了下来,算是做了一件善事。而此后不久,按照玄奘的记载,这位国王的弟弟的身体居然慢慢地恢复了。当然,为了避免再一次被人陷害,他就再也不进皇宫了。国王得知后,下令为他造了这么一座寺庙,名字就叫做“奇特”。

    [玄奘在拜访木叉毱多时发生了一件大事,他平生第一次面对面地和一位非汉族的高僧发生了一场关于佛学理论的辩论,这场辩论当时在龟兹国引起了举国震动,那么这场辩论是怎么发生的?它的过程和结果又是怎么样的?请看下一讲“龟兹辩经”。]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