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游记》 第十七讲 真假女国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在女儿国有一段令人哭笑皆非的遭遇,而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用了一段扑朔迷离的文字,记录了一个由女性做国王的神奇国度——东女国。这两部著作中的女儿国是不是同一个地方?

    离开迦湿弥罗国以后,玄奘大体的方向是朝南而行,经过了几个小国家,来到了相对大一点的一个国家——磔迦国。玄奘一路西行多次遇盗,在这里的波罗奢森林里,又遇见强盗了。

    这群强盗大概有五十多人,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团伙了,把玄奘和随行的人抓住以后,剥掉他们的衣服,把他们随身带的稍微值钱的东西都抢掉,还要杀人灭口。强盗们把玄奘和他随行的人员驱赶到一个干涸的池塘边,准备杀掉他们,然后弃尸于此。在这个危急时刻,跟着玄奘的小沙弥眼尖,发现池塘南岸有一个水洞,刚够一个人钻过去,就赶紧悄悄地告诉了玄奘,两个人先后钻洞而出,总算拣了一条命。但玄奘并没有自顾自,而是赶快到周围去找人解救他的同伴。根据记载,他此时正好看见一个在种地的婆罗门,就把遇贼被抢之事告诉了他。这位婆罗门尽管听了一惊,但很是见义勇为,把牛交给玄奘,自己朝着村庄方向吹响了海螺。看来,印度的乡村有守望相助、结寨自保的传统。顿时鼓声大作,八十多个村民举着家伙出来,朝强盗们冲过去。强盗见状,也就分散逃到树林里作鸟兽散了。玄奘赶紧给别的人解绑,带着他们到附近的村庄投宿。这些人都悲戚不已,但是玄奘却笑着,无忧无虑的样子。同伴们大惑不解,对玄奘说:“我们的东西都被抢光了,性命也几乎丢掉,还有比这个更危险和倒霉的吗?法师您不仅不和我们一起忧伤,反而笑嘻嘻的,这是为什么呢?”玄奘的回答气度非常宏大,令人感佩:“人最珍贵的是生命。既然生命还在,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我国的书上讲‘天地之大宝曰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一点点衣服财物,有什么舍不得的呢?”(居生之贵,唯乎性命。性命既存,余何所忧。故我土俗书云“天地之大宝曰生”。生之既在,则大宝不亡。小小衣资,何足忧吝。)

    春去秋来,玄奘依旧迈着匆忙的步伐前进,经过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国家。转眼到了贞观五年(631年),我们的玄奘法师三十二岁了,离开祖国也有五六年的时间了。尽管西行的旅途无比精彩,但这中间的艰辛甘苦,只有玄奘自己才能体会吧。

    这一年年初,玄奘在秣底补罗国匆匆而过,又经过了几个国家或者城市,到了前面一个很不重要的国家——婆罗吸摩补罗国,就在这个国家,玄奘留下了一段关于东女国的扑朔迷离的记载。有些人认为,这个东女国就是《西游记》里边女儿国的灵感来源,激发了《西游记》作者的创作灵感,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让我们先回过头去看看《西游记》。《西游记》第五十回以后是讲玄奘师徒过了通天河,来到金*山、金*洞,接着的一段路都跟黄金有关,地名都带着“金”字。到了第五十三回,师徒几个喝了“照胎泉”的水后,突然觉得肚子疼,遇见了几个半老不老的妇人,望着玄奘“洒笑”,不是傻乎乎地笑,而是放开了笑,很高兴的样子。孙悟空大怒,抓住老婆子便要她们去烧热水。那老婆子惊吓之余说,这里是西梁女国,我们这一国尽是女人,没有男子,所以见了你们很欢喜,还说玄奘师徒喝了会使男性怀孕的水。师徒四人当然急得不得了,东折腾西折腾,最终每个人都从肚子里折腾下来好多血团肉块。孙悟空这个时候还有心情开玩笑,提醒玄奘不要被风吹了,“弄做个产后之疾”。八戒更好玩,认为自己“左右只是个小产,怕他怎的?”一口气吃了十几碗粥,居然不够,还自己去煮饭。接下来第五十四回的标题是“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师徒四人到了所谓的“西梁女国”,这里“农士工商皆女辈,渔樵耕牧尽红妆”。这个国家的人管男人叫“人种”,男人的地位很低,只是人的种子。那里的人推推攘攘来看热闹时,八戒还大叫“我是个销猪”(被阉割掉的猪),很是有趣。这里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玄奘又被女王看中,差点被迫成亲。玄奘一如既往地意志坚定,“咬钉嚼铁,以死命留得一个不坏之身”。在猪八戒的眼里,女王“说甚么昭君美貌,果然是赛过西施”,这且不去管它。女王怎么看玄奘的呢?“丰姿英伟,相貌轩昂。齿白如银砌,唇红口四方。顶平额阔天仓满,目秀眉清地阁长。两耳有轮真杰士,一身不俗是才郎。好个妙龄聪俊风流子,堪配西梁窈窕娘。”女王看得十分高兴,连连叫玄奘平身,把玄奘弄得“耳红面赤,羞答答不敢抬头”。

    [小说《西游记》以玄奘记录的东女国为灵感,描绘出了一个带有魔幻色彩的女性王国。然而玄奘并没有亲历过东女国,我们不禁要问,历史上真的存在过这个神奇的国家吗?它究竟在哪里?]

    从记载来看,玄奘并没有到过东女国,而是到了这个国家的附近,听到很多关于这个国家的传说。在《大唐西域记》里,他对东女国有一段魔幻般的记载:

    此国境北大雪山中,有苏伐剌拿瞿呾罗国(唐言金氏)。出上黄金,故以名焉。东西长,南北狭,即东女国也。世以女为王,因以女称国。夫亦为王,不知政事。丈夫唯征伐田种而已。土宜宿麦,多蓄羊马。气候寒烈,人性躁暴。东接吐蕃国,北接于阗国,西接三波诃国。

    玄奘记载说,我所到这个国家(婆罗吸摩补罗国)以北的大雪山里,有个苏伐剌拿瞿呾罗国,这个名字是梵文,意思是金氏,因为这个国家出产上等的黄金而得名。他们世代以女性为王,尽管女王的丈夫也是王,但是这个王不知政事,实际上起不了什么作用。这个国家的男子地位低下,只管种地和打仗。

    我前面讲过,玄奘并没有亲自到过这个国家,而是得之于传说。《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没有提到这个东女国,自然也可以理解。但是,这绝对不等于说这个东女国是子虚乌有的。众多的历史资料充分地表明,这个东女国在现实历史中确实存在。

    慧超是唐玄宗时的西行求法高僧,也到过印度,他有部书叫《往五天竺国传》,里面也提到了这个国家,除了强调他们是以女为王以外,还说“属吐蕃国所管,衣着与北天相似,言音即别,土地极寒也”(这个国家是归吐蕃管的,语言文字和北印度很相似,但是语音不同,这个地方极其寒冷)。《新唐书·西域传》则记载得很详细,说他们是“羌别种也,西海亦有女自王,故以东别之”。也就是说,这个女儿国的居民是羌族,而且在这个国家的西边还有以女性为王的国家。更为重要的是,西域和中亚的史料很贫乏,用当地的语言文字保留的史籍很少,而恰恰在这个女儿国的问题上,出现了一个例外。迦湿弥罗国的古籍中也提到,这里附近有个国家叫Strīrājya,意思就是女子的王国。现在我们大致可以确定,这个东女国确实是存在过的,它是古代西藏西北部山区靠近印度的一个小国家,应该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北,新疆和田以南,拉达克以东,正处于母系氏族制度时期,就像我国有的少数民族一样。所以说,玄奘虽然只是听说过东女国却没有亲历过,但这个国家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西游记》里有关女儿国的描写,虽然也可能受其他传说的激发,但其诸多的灵感来源当中起码有一个,甚至说很重要的来源是这个东女国。第一,《西游记》的作者把这个女儿国放在所谓的金*山、金*洞的后面,也就是在强调这个女儿国的周围是出产黄金的,而东女国恰恰就是《大唐西域记》里很少见的出产高质量黄金的地方。第二,《西游记》在这里为什么把这个女儿国叫做“西梁女国”?我想这个恰恰是欲盖弥彰露出的马脚,《西游记》的作者应该是看到东女国以西还有一个女国,况且“西”更遥远,和玄奘西行更吻合,所以把这个女国改成了“西梁女国”。第三,所谓的“西梁女国”,我估计在吴承恩的内心深处,用的应该是“西凉女国”,就是暗指这个地方极度寒冷,而凉州又是我国西北地区相当著名的一个地名。当然,这些只是我的个人揣测而已。

    [玄奘接着又经过了若干国家,来到中印度的劫比他国,在这里留下了一条很有意义的记载。有意思的是,《大唐西域记》里的这段文字居然被改动过,被删掉了二十七个字。为什么有人在高僧的著作上动手脚呢?被删去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呢?]

    玄奘来到了劫比他国,它还有一个古老的名字叫僧伽舍,意思是“天下处”,是神话里面梵天、帝释和佛陀自三十三天下降尘世的地方。经过后来的学者们的研究,玄奘《大唐西域记》里关于这里的记载被人动过手脚,删掉了二十七个字,这二十七个字还保留在引用过《大唐西域记》的《释迦方志》和《法苑珠林》里:

    皆作天像,其状人根,形甚长伟。俗人不以为恶,谓诸众生从天根生也。

    其实,这是古印度的男性生殖器崇拜。玄奘在这里看到有一个雕塑,很高大,就是把男性生殖器作为一种崇拜塑在这里。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讲,这种崇拜在古代世界是非常普遍的,今天在我国的很多少数民族中仍然存在。今天《大唐西域记》的本子之所以没有这段文字,是由于后来某些僧徒出于中国佛教特殊的伦理氛围,觉得对这个东西的描述太露骨,留在一代高僧玄奘的著作当中不合适,于是干脆把它删掉了。由此可见,中国和印度的思想有不吻合的地方,即使是高僧的著作,后来的僧徒出于某种善意,比如为了维护玄奘崇高的声望,或者是自己没有办法接受剧烈的冲突,就把原著中某些文字删除了。从被删的这二十七个字中也可以看出,玄奘原来的记载是很详实的,是有见必录的。

    玄奘在这里还提到了莲花色尼,她是佛教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尼姑,名字叫莲花色,她的故事揭示了佛教传播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基本的一个道理或准则。佛教故事里关于莲花色尼的传说很多,传播也很广,在我国敦煌文书当中也有记载。1932年,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就发表了《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收入《寒柳堂集》),说她前世遭到了七种恶报,这七种恶报让她幡然悔悟,看透了世间的俗相,所以便出家为尼了。所有地方都是说“七种”,然而在汉语译本里却只有六种,即丈夫被蛇咬死、儿子被狼吃掉、淹到水里差点淹死、自己身体不断有毛病、居然还吃了自己儿子的肉、父母被火烧。那么,这第七种恶报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在汉语典籍中没有?陈寅恪先生是懂梵语、巴利语的,他在巴利文佛典《长老尼偈》中找到了汉语译本里没有的第七种恶报——那就是莲花色尼在前世屡次嫁人,跟每个丈夫都生了很多孩子,儿女们间彼此都不相识,而且她居然还和自己的女儿一起嫁给了自己的儿子!这种伦理之间的混乱,或者说乱伦,在印度并不奇怪,佛经里经常用这样的故事来激发世俗之人的羞恶之心,说明最好应该断欲出家的道理。这样的思想和做法到底对不对,我们不在这里评论。但是,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是绝对接受不了这样的事情的,君臣父子这种传统的伦常,在早期还有一些僧人信徒对其发起挑战,唯独男女之间和性有关的事情,中土佛经基本是闭口不言的。所以,就连笃信佛教的人,也摆脱不了中国传统伦理的深厚影响,不能接受印度的这类事情和说法。但是,佛经又是神圣的,他们不敢说佛经说得不对,只好把它们悄悄地删掉了事。

    和这个国家相关的、玄奘记载下来的两件事情,以及它们在后来被删改的命运,都揭示了这么一个道理:我们在接受外来文化的时候,历来就不是被动接受、全盘照搬的,而是充分考虑到中国本身的国情和特有的文化传统,是经过选择和改造以后才吸收的。这大概也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拿来主义”,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正确途径吧。

    [玄奘在印度游历期间记载了许多见闻和传说,使《大唐西域记》成为一部珍贵的历史资料,而其中有关印度的一些圣僧的传说,更是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他对于世亲大师的记载就是其中的一例。]

    世亲是玄奘心目中的圣僧。玄奘回国以后的翻译工作,就主要是以无著和世亲的著作为中心的,他的记载可能是我们了解世亲的一个最佳途径。世亲原来是小乘佛教徒,他学问渊博,记忆能力超群,在小乘佛教领域早就声名卓著了。他的亲哥哥无著也是由小乘佛教出家的,但是他比较早就转信了大乘佛教。这兄弟两个都是公元五世纪的人,和玄奘去的时候相差了差不多两百年。在玄奘记载的一处佛教遗迹当中就提到,在恒河边上有一座用砖做的古佛塔,这里就是世亲改变信仰,从小乘佛教徒转变为大乘佛教徒的地方。这其中的经过非常有意思。当年的某个晚上,世亲从北印度到这里的时候,他的哥哥无著已经在这里了。无著故意没有马上见弟弟,而是让自己的弟子在世亲所住房间的窗外高声吟诵《十地经》。世亲非常聪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这部佛经,当即明白自己以前信仰的小乘佛教的学说不完备,过去花费的好多精力可能白费了。不仅如此,他突然忏悔,因为他以前作为一个小乘佛教的著名的论师,经常攻击大乘佛教,所以觉得自己犯了诽谤教法的罪过。他就开始反思,对过去追悔莫及,竟然一下子把自己所有的过错归结到舌头上,因为他口舌伶俐,都是舌头惹的祸。想到这里,世亲就拿出一把非常锋利的刀子,准备把自己的舌头给割了。其实无著一直在旁边观察着,想看看这个弟弟能不能幡然悔悟,这个时候就赶紧出来阻拦,开导他说:“大乘佛教是佛教的最高道理,所有的佛都赞叹它,圣贤都以大乘为正宗。我本来想开导你,现在你自己觉悟了。这么及时地醒悟,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好的呢?过去你用舌头诽谤大乘,今天也可以用舌头颂扬大乘啊,又何必要把舌头给割掉呢?”就这样,世亲把自己的舌头留了下来,接着第二天便到无著住处请教大乘佛说,改信了大乘佛教,后来成了一代宗师,写了一百多部大乘论著,其中有一部很重要,叫《十地经论》,就是专门解释《十地经》的。

    关于世亲的另外一个故事,玄奘是从一位叫众贤的高僧开始讲起的。众贤这个人在《大唐西域记》里不止提到一次,他从小就非常聪明,也非常勤奋,在印度的佛教界有一定的声望,对小乘佛教有非常精湛的研究。而当时的世亲岁数已经不小,在印度佛教界已经是泰斗一级的人物了。世亲曾经写了一本《阿毗达磨俱舍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这位众贤法师当时很年轻,但门徒很多,他对世亲并不服气,于是埋头阅读,花了十二年的时间研究世亲的这部论著,然后自己也写了一部经,叫《俱舍雹论》。众贤很得意,对自己的这部书很满意,希望能像冰雹一样,把世亲的《阿毗达磨俱舍论》打得稀巴烂。他对自己的门徒讲,以我这样超凡的能力和对佛教的出众理解,我完全可以驳倒世亲,挫掉他的锋芒,我不能让他在这个世界上独得大名。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世亲展现出一种了不起的风姿和气度。他沉吟了很久,说:众贤论师是一个非常聪慧、杰出的晚辈,他言词锋利,但道理论述得不够充分,我现在想批驳他的观点实际上并不难,但为了佛教的大义,我并不打算这样做。他的这本书原本是打算破除我的理论,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阐述我这个宗派的主张,甚至说得比我还清楚。于是,世亲把这部《俱舍雹论》改名为《顺正理论》,字面意思就是顺着正确的佛理来论。这部经现在还在,也有汉文译本。

    [玄奘从这里又前行两百余里,到达了羯若鞠阇国。这个国家还有一个名字叫“曲女城”,是古代印度鼎鼎大名的地方。玄奘到的时候,这里由著名的国王戒日王统治着,正处于极盛的时代。玄奘在这里的经历实在是太丰富了,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西行求法路上的一个高峰。请看下一讲“在劫难逃”。]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