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游记》 第十九讲 绝处逢生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玄奘被一群强盗劫持,并把他作为人牲推上祭坛,而此时的玄奘已经抱定了必死的打算。然而,就在强盗举起屠刀的那一刹那,奇迹出现了。那么,在玄奘和强盗之间,发生了怎样离奇的故事呢?

    在一切努力都不起作用之后,玄奘抱定了必死之志,安坐下来,一面念诵着弥勒菩萨,一面发愿。那么在这个时候,玄奘为什么念诵的是弥勒菩萨呢?实际上,就在自己生命行将结束的那一刻,玄奘心里牢记着的还是他西行求法的最终目的——求得《瑜伽师地论》,而这部经相传正是由弥勒菩萨口授的。所以在这个当口,玄奘念诵弥勒菩萨是希望自己在此世的生命结束以后,能往生在弥勒菩萨身边,学习《瑜伽师地论》。所以他念诵弥勒菩萨是有道理的。

    与此同时,玄奘还在默默地许愿。我们知道佛教徒追求的一个境界是解脱,解脱就是跳出轮回,摆脱轮回的苦难,不再投胎,但是玄奘许的愿却恰恰与此相反。玄奘许愿,学会了《瑜伽师地论》以后,还要降生在人世,带着自己从弥勒菩萨那里学到的《瑜伽师地论》,来教化正在杀害他的这批强盗。这充分体现了一个大乘高僧无比宽广的胸怀。玄奘发完愿,就一心一意地进入了入定的状态中,他想自己化灭,把自己的心神收摄起来,这个时候他已经感觉不到身边的事情了。他入定的时候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处境,忘记了这些强盗,忘记了正举在他头顶的屠刀,他觉得自己在攀登苏迷卢山(就是须弥山),隐隐约约看见了在庄严的莲花宝座上端坐的弥勒菩萨,菩萨周围围绕着很多天上才有的人物。当然,在我们看来,这显然是一种幻觉,但我个人相信,这是玄奘这样一位高僧,在那个时候非常切实的心理写照。正在这些强盗要开始下刀的时候,《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又用了四句十六个字,来描写了一幕突发的场景——“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船舫漂覆”。

    我们知道,恒河是多沙的,在印度,在佛教史上形容数量很大的一种说法叫做如同恒河沙数,就是数量大到像恒河里的沙。当时的情景就是,狂风把恒河岸边的沙子都吹起来了,树也吹断了,而平静的恒河在此时突然涌起滔天巨浪,强盗们所乘坐的船,漂的漂,翻的翻。这一幕恐怖景象的突然降临,让强盗大惊失色,赶紧放下了屠刀。有宗教信仰的人,对自然界的敏感程度和我们是不同的,他们相信,自然界显现的东西和人间是有某种关联的,这就类似于我们儒家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于是强盗赶紧就问依然在嚎啕大哭的玄奘同伴,玄奘是何方神圣,他们隐隐约约觉得,这个被他们选择的“形貌淑美”的法师,可能是大有来历的。玄奘的同伴听到强盗这么问,赶紧回答,说是从唐土来求法的就是这个僧人。那个时候玄奘的声名已经在一路上传播开了,因为这在当时毕竟是一种国际行为。一路从支那唐土来求法的僧人就是这位法师啊,那就等于告诉强盗,如果杀了玄奘,那就是无量大罪啊!再看看现在突如其来的狂风巨浪,天神已经发怒了,还是赶紧放下屠刀,忏悔为好。就这样,玄奘的同伴利用强盗的犹豫、迷惑和惊恐,开始了拯救玄奘的举动。

    这些强盗是特殊的强盗,他们都有非常虔诚的信仰,不然他们不会那么急切地、认真地去选择一个祭品。一看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他们也觉得一定是自己的突伽天神不允许他们用这位支那的法师祭神。于是他们一个个叩头如捣蒜,“相率忏悔”,他们在这一刻,看到了玄奘身上的一种神性,觉得这位法师一定不是普通人。

    这时候,突然出现了极其怪异的一幕。底下那么多强盗在那儿磕头,不停地请求忏悔,而玄奘在这个临时搭起的祭坛上却毫无反应,端坐不动。高僧自己坐化,就是打着坐圆寂,这种情况是不少见的,难道这时玄奘已经化灭了吗?

    面对端坐不动、毫无反应的玄奘,强盗心中真的害怕了,因为如果玄奘化灭了的话,那对于这些强盗来讲是一个天大的尴尬事情:祭神没祭成,可因为他们的行为,却导致一位重要的、有影响的法师化灭了,那对于强盗来讲是怎么都没有办法接受的一件事情。所以强盗是真的发急了,史籍记载有一个强盗就战战兢兢、哆哆嗦嗦地爬上祭坛,去“触”玄奘。他不敢使劲晃,因为他觉得这已经是个有神性的人,但他又想知道玄奘到底是活着还是已经化灭,于是就轻轻地去“触”玄奘。就这一个“触”字,使强盗的心理、神态跃然纸上,精彩极了。这一触,使玄奘从入定的状态中清醒过来,他睁开眼睛,对强盗说了一句带有点黑色幽默的话:“时至耶?”意思是说:时候到了?是不是该动刀了?我不是说让你别来打扰我,让我自己化灭吗?

    强盗们当然顾不上回答,一时间欢欣雀跃:“哎呀,这个法师没有化灭!”同时,惊喜万分的强盗又赶紧忏悔:“不敢不敢,哪里还谈什么时间到不到,我们哪里敢杀害师父您啊!师父您不是一般人,请接受我们这些人真诚的忏悔吧!”强盗不停地磕头,玄奘坦然地接受了他们的忏悔,并且还利用这个机缘对他们说法,告诉他们一些浅显的佛学道理。一个伟大的高僧,不仅善于利用一切可能来学习、完善自己的佛学修养,同时也非常善于利用一切机缘来宣扬佛法。玄奘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智力水平、聪明程度,和对情况的判断,真是了不起啊!刚开始这些强盗要杀他的时候,玄奘对他们崇拜的神丝毫没有指责,只是强调自己的形象好像不合格,那么按照这个说法,玄奘还是非常高度评价这位天神的。而此时,玄奘看机缘到了,他就明确地表示,你们现在做的事情是不正当的:杀人不正当,抢劫不正当,祭祀不正当的神也不正当。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玄奘公开地表明了自己对突伽天神的看法。你们做这些不好的行为,将来是要受报应的,你们何必用这短暂的今生今世来种下无边无际苦难的种子呢?玄奘用于四个字来形容今生今世的短暂:“电光朝露。”玄奘对这些强盗讲,我们这些人在这个世间过的这一生,其实就像闪电、露水一样,是稍纵即逝、转眼即过的,应该好好珍惜这一生。这些不久以前还凶神恶煞般把抢劫当做职业,把杀人当做祭祀的手段,把突伽天神奉为自己最正当、最伟大神的这些强盗,完全被玄奘所折服,赶紧磕头,向玄奘谢罪:“这都是我们不分是非,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如果不是遇到了师父您,我们哪里有这个机缘,来明白我们的错误呢?我们发誓,今后再也不作恶了,请师父您给我们做一个见证。”(某等妄想颠倒,为所不应为,事所不应事。若不逢师福德感动冥祗,何以得闻启诲。请从今日已去即断此业,愿师证明。)于是强盗把他们抢劫用的凶器全部扔进了恒河,从玄奘和同伴那里抢来的东西,当然也一一归还。更妙的是,玄奘利用这个机缘,应强盗所请,为他们授了五戒,也就是说这些强盗在这一刻也变成了佛教的居士,变成了善男子。

    这是玄奘在西行求法过程中遭遇的最危险的一次劫难。脱险以后,玄奘经过了今天确切位置已经不可考的几个国家,来到了钵逻耶伽国,这就是今天的阿拉哈巴德,位于恒河和阎牟那河的交汇处,是印度自古以来非常著名的圣地。我们知道古代印度有两大史诗,一部叫《摩诃婆罗多》,还有一部叫《罗摩衍那》,在这两部举世闻名的古代史诗里面,都把这个地方称为神圣之地。

    [恒河和阎牟那河都是印度的圣河,那么,两河的交汇处又会有什么特殊含义呢?玄奘到达这里的时候,又碰到了什么奇怪的事情呢?数以百计的古印度人又在这里做什么呢?]

    《罗摩衍那》描绘说恒河和阎牟那河交汇的地方,水的颜色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很好理解,这种现象在世界许多地区的两河交汇处都能见到。这里是古代印度非常著名的宗教浴场,古代印度人相信,在圣河里沐浴可以洗涤一切罪恶,这跟基督教的洗礼,跟其他古代宗教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而且古代印度人认为,在两条圣河的交汇处洗澡,更具有加倍的功效,所以据玄奘记载,这地方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人到这里来自杀。因为大家认为,如果想要升天,全世界最好的选择就是找一个最神圣的地方,在那里绝食七天,然后自杀。而在钵逻耶伽国,这个两河交汇的地方就是一个圣地,所以人们纷至沓来,人潮汹涌。

    玄奘还记载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情况,这地方不仅有好多人企盼在这里升天以洗清罪恶,还有好多外道在这里进行苦行修炼。外道进行苦行修炼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这种修炼的方法实在是太滑稽:他们先在河流中竖起一根很高的柱子,旁边再竖一根稍微矮一点的柱子,每天早晨,成群结队的外道爬上柱子,一只手搭在高柱子上,一只脚踩在矮柱子上,剩下一只手和一只脚伸展开,头抬高,脖子伸直,看着太阳的方向,随着太阳慢慢旋转,以此修行,据说有神奇的功效。他们看着太阳在天上转,于是人也跟着转,他们把这视作一种轮回,等到他哪天修行的时候“扑通”掉到圣河里死了,那就是升天了。有的人在这里一练几十年,练到升天为止,这是那里的一个非常奇特的场景,玄奘大概也觉得匪夷所思,就非常详尽地记录了下来。

    [古印度的外道近乎滑稽的苦行修炼,如果没有玄奘的记载,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匪夷所思的。那么,外道和佛教徒之间的辩经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玄奘又留给我们哪些有趣的记载呢?]

    外道的苦行修炼,在我们今天看来确实近乎滑稽,但这个地方还不仅是外道修炼的地方,还有很多佛教的圣地,例如佛陀和著名的提婆菩萨(在梵文里“提婆”就是“天”的意思),都在这个地方降服过外道。作为一个菩萨,降服外道是常事,但是提婆菩萨在这里降服外道,却采取了一种非常特别的辩论的办法。玄奘非常欣赏这场辩经中提婆菩萨的机智和辩论的巧妙,于是他把这场辩经原原本本地记录了下来。

    提婆菩萨从南印度来到钵逻耶伽国的寺庙时,那个时候的城里边住着一个非常著名的外道,平时高谈阔论,口才雄辩,名声远扬。这个外道是很厉害的一个人,而且这个外道还有非常拿手的一招,他善于根据名字,或者根据名称、一个名词,展开辩论,然后把你绕进来,达到说明他自己想要说的最本质的目的。你若是被他绕进了这个辩论的套子里,他就会反复不停地质问你,把你逼到言穷辞尽为止。所以他一听说提婆来了,就准备发挥自己所长,从名字入手来跟提婆菩萨折腾一番,看看能不能击败他,一场辩论就这样开始了。

    大家要记住,第一,提婆菩萨的名字,“提婆”的意思就是“天”,他名字的意思其实就是天菩萨。第二,辩经一问一答是非常快的,大家如果见过西藏的辩经就会知道,双方的问答是极快的,不给你反应余地的。辩论开始时,这个外道一看到提婆菩萨就问:“你叫什么名字?”提婆菩萨就回答:“我名叫天。”然后这个外道接着问:“天是谁?”提婆说:“天是我。”那外道又问:“我是谁?”提婆说:“狗。”其实提婆菩萨在此时已经把人称代词给换掉了,外道一时还没有醒悟过来,其实提婆是说他是狗啊!外道接着问:“狗是谁?”“你!”外道在那儿听着,又问:“你是谁?”“天。”“天是谁?”“我。”“我是谁?”“狗。”“狗是谁?”“你。”你是谁?”“天。”“天是谁?”“我。”这样绕来绕去,反正这提婆总是天,这外道总是狗,他就是绕不出这个圈子。

    其实这是印度因明,也就是古代逻辑学辩论技巧一个很好的例子。提婆把人称代词在不断地换,提婆有的时候说“我”是指我自己,但是等那个外道问“我是谁”的时候,外道其实想问,你说的那个“我”是谁?但是提婆就认为你不是来问我,你自己是什么吗?我就告诉你你是狗。就这样一串大绕,把这个外道给降服了,外道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一段降服外道的记载极其好玩,我每次读到这一段的时候都要笑,大家粗听的话,有时候不一定听得出它的妙处,你要仔细来品味这一段车轱辘轴似的对话,你就知道这个里面是有技巧的。印度辩经很讲技巧,要赢不是那么容易的,要输基本上是输得明白。而这里除了让我们哈哈一笑以外,我们还领悟到提婆菩萨出众的机智,同时我甚至可以品出一点禅机在里头。他只不过在告诉这个外道,你不是擅长从名字入手,擅长于从名称入手来揭明事物的本质吗?其实名称都是虚幻的,怎么说都行。像你这么说,你不一直就是个狗吗,而且你这么给我绕下去,绕个三天三夜你也是狗,永远绕不出去的,他想揭示这么一个佛教的道理。

    玄奘离开了这个神圣的地方以后,往前走了五百多里,前方就到达了对于任何一个佛教信徒来讲都非常重要的憍赏弥国。这个国家是古代印度的十六个大国之一,无论在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印度古代的两大史诗里,或是在原始佛典或者婆罗门教经典里,这个地方都是很著名的。我国的求法僧到过这里的不少,但玄奘到达这里的时候,外道的势力已经大大超过了佛教,玄奘在这里所能做的基本上只是“发思古之幽情”了,因为现实当中他看到的佛教是一片衰败。特别重要的是,这里是护法菩萨降服外道并一举成名的地方。因为这个护法菩萨跟玄奘有特别的渊源,玄奘马上就要到达留学的目的地那烂陀寺了,而护法菩萨曾经是那烂陀寺的寺主,护法菩萨的学生戒贤法师则是现任那烂陀寺的寺主,玄奘到了那烂陀寺之后就是拜戒贤为师修习佛法的。正是出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原因,所以玄奘详细地记载了这次护法菩萨降服外道的辩论经过,而更重要的是,在这场辩论当中护法菩萨所采取的辩论策略,后来被他的徒孙玄奘在令他成名的那场著名辩论当中吸收了。

    [那么,这场辩论的过程到底是怎样的?护法菩萨到底采取了什么样的一种方式和策略?请看下一讲“佛陀故乡”。]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