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洲僧伽大圣”在唐代乃至唐代以后,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名僧,甚至被美化为观音菩萨的化身。
经过不断地美化和神化,后人对“泗洲僧伽大圣”当年所说的“何姓”、“何国人”做了新的解释,认为这是两句包藏着机锋的禅语。然而,“大师姓何,何国人”的讹说却始终在不少人中继续流传着。宋代僧人赞宁在《宋高僧传》卷18的《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传》中,甚至做过这样的考证:“其言姓何,亦犹康会本康居国人,便命为康僧会。”
康僧会,康居国(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人,是三国时代来华的名僧。
赞宁认为:康僧会是康居国人,所以以“康”为姓;“泗州僧伽大圣”是何国人,所以以“何”为姓。赞宁还考证出:“详何国在碎叶(位于中亚细亚)东北,是碎叶国附庸也。”
对于赞宁的解释和考证,北宋僧人惠洪颇不以为然,在《冷斋夜话》卷9里面评论道:“此又梦中说梦,可掩卷一笑!”
“梦中说梦”最早见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如人梦中说梦,所见种种自性。”原用来比喻虚妄不实,唐代白居易的《读禅经》诗中所说的“梦中说梦两重虚”就是这个意思。惠洪对赞宁的评论,使这条成语又增添了新的意义——用来比喻以讹传讹,荒唐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