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是由于鼓吹人们努力修行,以求往生“净土”而得名的佛教宗派。
“净土”,指佛所居住的世界,与人所居住的“秽土”相对而言,也叫做“佛地”、“佛界”、“佛国”、“佛土”或“净刹”、“净界”、“净国”。佛教认为:人所居住的现实世界,由于“五浊”(包括“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的垢染,是一个不清净的地方,所以称之为“秽土”;而佛所居住的彼岸世界,没有“五浊”的垢染,是一个洁净的地方,所以称之为“净土”。在汉地的各佛教宗派中,“净土宗”发端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代。
东晋僧人慧远曾在庐山东林寺邀集僧俗信徒18人,结成“白莲社”,在阿弥陀佛像前发誓往生“西方净土”,因此被奉为“净土宗”的初祖。
对于“白莲社”这个名目的由来,后世有多种解释。有人说,东林寺里面白莲花很多,故名。有人说,入社的人认为自己人品高洁,有如白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染,故名。有人说,慧远主张:人死以后,将按照他修行的深浅程度,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9品,乘不同的莲花台座往生“西方净土”,故名。有人说,慧远的弟子法要,曾制成一种莲花式样的计时器,以便按时诵经拜佛,故名。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由于“白莲社”这个名字,“净土宗”又叫做“莲宗”。
慧远以后,南朝僧人昙鸾和隋、唐之际的僧人道绰,相继弘传“净土”信仰,影响较大,被奉为“净土宗”的二祖、三祖。
“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是道绰的弟子善导。他在西河玄中寺,拜道绰为师,听讲“净土”教义。后来他到了长安,住持光明寺,提倡念佛,并用一生所得的施财“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被奉为“弥陀化身”,弟子不计其数。善导著有《观无量寿经疏》、《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往生礼赞偈》、《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等,完备地组成了“净土宗”的宗义和行仪。
“净土宗”的信仰对象是阿弥陀佛。“阿弥陀”,是梵文音译,意译为“无量寿”、“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焰王光”、“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等,共有13个名号。密教称之为“甘露王”。因接引信仰者往生“西方净土”,又被称为“接引佛”。
佛经里面经常提到的“净土”,除了西方阿弥陀佛居住的“西方净土”,还有东方药师佛居住的“东方净土”、未来世弥勒佛居住的“兜率净土”等等。隋唐以前,汉地民间曾经流传过多种“净土”信仰;后来,信仰“西方净土”的人越来越多,成为“净土”信仰的主流。
西方阿弥陀佛所居住的“西方净土”,名字叫做“极乐世界”。《阿弥陀经》中这样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
“净土宗”宣称:“极乐世界”是一个“无有众苦,但有诸乐”的美好地方。这里,地面是用黄金铺就的,器物是用“无量杂宝”和“百千种香”合成的,池水澄洁、清凉、甘美,到处莲花飘香、鸟鸣雅音。想要吃东西的时候,“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居住在“极乐世界”的众生,寿命无量无边,摆脱了一切烦恼,获得了光明、清净和快乐。这些佛教神话,尽管只是虚幻的空想,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因此在汉地民间的影响很大。
作为一条成语,“极乐世界”用来泛指幸福、安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