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芸众生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众生”,本是我国传统词汇之一,指人和一切动物。佛教传入以后,“众生”成为佛教名词,又作“有情”,意思是“有情识者”。

    早在佛教的原始经典里面,就有了“众生”这个佛教名词。

    当年,释迦牟尼逝世以后,为了继承他的教法,佛教徒们经过多次会诵编纂和长期辨论研讨,逐步形成了佛教的原始典籍——“经藏”、“律藏”、“论藏”,统称为“三藏”或“释藏”。这里,“藏”指收藏用的筐箧。据说,佛教徒们先后经过四次大规模的集会讨论,才结成了“三藏”。佛教史上把这种大规模的集会讨论称为“大结集”。

    第一次大结集的时间是在释迦牟尼去世之后不久,地点在摩揭陀国的王舍城——王舍城边有一个名叫“七叶岩”(或“七叶窟”)的地方,因岩窟上面生长着七叶树(一种落叶乔木,高4、5丈,树叶为掌状,由7片小叶组成)而得名。释迦牟尼的弟子迦叶,就在这里组织了这次佛教史上至关重要的集会。

    佛经中说,经常随释迦牟尼听法的弟子有500名,通称“五百罗汉”。《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说的就是释迦牟尼为这500名弟子授记的情况;《十诵律》卷4里面,也有“世尊与五百罗汉入首波城”的记录。我国最早的“五百罗汉”名号记载,见于北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刻在今广西宜州会仙山白龙洞的《供养释迦如来住世十八尊者五百大阿罗汉圣号》碑文。南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高道素作的《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碑》中,所列举的五百罗汉名号和排列顺序,与北宋碑文不尽相同。后来汉地佛寺里面的五百罗汉像,多依照南宋高道素的碑文列名。

    在释迦牟尼的500名弟子中,最著名的有10个,都是修养很高、本领很大的人,号称“十大弟子”:(一)舍利弗,人称“智慧第一”。(二)目犍连,人称“神通第一”。(三)迦叶,人称“头陀行第一”。(四)阿尼律陀,人称“天眼第一”。(五)须菩提,人称“解空第一”。(六)富楼兰,人称“说法第一”。(七)迦旃延,人称“论议第一”。(八)优波离,人称“持律第一”。(九)罗睺罗,人称“密行第一”。(十)阿难,人称“多闻第一”。在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中,舍利弗是最有造诣的一位。他悟性极高,敏捷机智,善讲佛法,曾经被视为释迦牟尼的继承者。可惜的是,舍利弗竟先于释迦牟尼去世了。于是,继承释迦牟尼佛教事业的重担,就落在其他大弟子的身上了。

    “迦叶”,是梵文音译,意译为“饮光”。他本是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出身于婆罗门种姓,平时过着“知足”、“少欲”的戒律生活,因此被称做“头陀行第一”。由于他年高德劭,所以被尊称为“大迦叶”。

    就是这位迦叶,在释迦牟尼逝世之后挺身而出,召集经常随释迦牟尼听法的500名比丘,集会讨论佛法,目的是把释迦牟尼的言教全部背诵出来,以传诸后世。

    “阿难”,本是释迦牟尼的堂弟(其父“斛饭王”是释迦牟尼的叔父),追随释迦牟尼出家,侍从释迦牟尼25年之久。由于阿难聆听释迦牟尼的教诲最多,素有“多闻第一”之称,再加上他的记忆力极强,所以在集会上被公推出来背诵释迦牟尼的言教。佛经中的开卷语“如是我闻”,就是当年阿难背诵释迦牟尼言教的口吻,意思是:“我听佛陀是这样说的。”正如《法华文句》卷1上里面所说的:“如是者,举所闻之法体;我闻者,能持之人也。”阿难所背诵的佛法,经过众比丘审定,结成了最早的“经藏”。

    “优婆离”出身于“首陀罗”种姓,本是释迦牟尼做太子时的亲近执事人——王宫里面的理发师。优婆离对于释迦牟尼所规定的各种戒律非常熟悉,持戒谨严,素有“持律第一”之称。他在集会上所背诵的戒律,经过众比丘审定,结成了最早的“律藏”——《八十诵律》。《同行宗记》第1上里面说,优婆离分80次背诵出全部戒律,所以叫做《八十诵律》。优婆离大战魔王波旬的佛教故事,就是对这一史实的曲折反映。

    这次大结集,对于佛教的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第二次大结集的时间是公元前4世纪,佛灭后约100年之际,地点在西印度的毗舍离城。这次大结集的组织者是一位名叫耶舍的长老。

    对于这次大结集的起因,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有不同的说法。

    南传佛教说:当时,以东印度毗舍离城为中心的比丘们认为可以适当放宽戒律的尺度,提出了有关戒律问题的10条新主张:(一)“角盐净”:食盐可以贮存在角器中,供日后食用。(二)“二指净”:日影偏过正午2指后,仍可以进食。(三)“他聚落净”:饭后到其它城镇村落,还可以再进食。(四)“住处净”:在同一个地方居住的比丘,可以每半个月举行一次集会诵戒,以长养善法。(五)“赞同净”:僧团中的一部分比丘,可以先做出某种决定,然后再征求其他比丘同意。(六)“所习净”:按惯例行事,不算违反戒律。(七)“不搅乱净”:可以喝未经搅动的牛奶。(八)“饮阇楼疑净”:可以喝未发酵的棕榈酒。(九)“无缘座具净”:可以随意使用各种大小坐具。(十)“金银净”:比丘可以接受念银财物。这10条新生张,佛教史上称之为“十事”(或“十净”)。“十事”提出以后,适逢耶舍长老到毗舍离城游化,便对毗舍离僧团提出异议,但遭到他们的反对。于是,耶舍长老把700名比丘召集到毗舍离城集会,对“十事”进行裁定,宣布“十事”非法。这一集会,叫做“毗舍离结集”或“七百结集”。这一集会的决定引起了毗舍离僧团的反对,1万名反对者另外举行了一次核定“律藏”的集会。这次集会,因参加的人数众多,叫做“大结集”。

    北传佛教说:有一个名叫“大天”的僧人,对于原始佛教修行的“阿罗汉”果位提出批评。“阿罗汉”,是梵文音译,略译为“罗汉”,意译为“应供”,意思是“应当受到众生供养”,指得到了很高的智慧、断绝了一切嗜好欲望、解除了一切烦恼、不再进入生死轮回的人。大天认为“阿罗汉”并非完美无缺,而有5种局限:(一)“余所诱”:仍有正常人的生理机能和情欲,如大小便、涕唾、遗精等现象。(二)“无知”:仍有不知道的事情,如对自己已经达到的修行果位并不了解。(三)“犹豫”:对四谛佛理的认识仍有不足,在判断是非时仍然犹豫、疑惑。(四)“他令人”:对自己修行的果位不能“证知”,需要别人指点。(五)“道因声而起”:仍有痛苦,甚至发出叫苦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有助于认识佛理,但也反映出他的痛苦。这5种局限性,佛教史上称之为“五事”或“大天五事”。对于这种观点,佛教僧团内部有不同看法,年老位高的比丘反对大天的看法,而多数比丘支持大天的观点,双方分别集会,形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

    第三次大结集的时间是公元前3世纪,地点在华氏城(即今印度共和国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华氏”本是一种树名,因该城多此树,故以树名为城名),组织者是在印度历史上极负盛名的“佛教皇帝”阿育王(?—公元前232年)。

    阿育王是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他在即位的第17年(即佛灭235年之际)组织了第三次大结集。

    阿育王崇尚佛教,在华氏城郊建了一所鸡园寺,用于供养佛教僧人。可是,许多非佛教的“外道”也混进了鸡园寺,佛教教义被搞得很乱。为了肃清“外道”的影响,重整佛教教义,在阿育王的倡导和组织下,由他的圆师——“上座部”长老目犍连子帝须主持,召集了1000名比丘集会,重新会诵、确认佛教教义。

    这次大结集不仅规模大,而且用巴利文和梵文两种文字撰写了记录。巴利文是释迦牟尼生前所使用的古摩揭陀国语言,是一种“俗语”;梵文是古印度的书面语言,是一种“雅语”。用这样两种文字撰写记录,不仅为佛陀的说教最后定型为“经”、“律”、“论”奠定了基础,而且使佛教具备了向四方传播的条件。

    后来,阿育王派遣传教师到印度各地与毗邻的国家传布佛教,甚至远达叙利亚、埃及、希腊。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长老受父亲派遣,率比丘与优婆塞五人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传播“上座部”佛教,并把巴利文佛典传到了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形成了“南传佛教”。梵文佛典则由阿育王派遣的另一个使团传到西域诸国,后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再经过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家,形成了“北传佛教”。

    关于第四次大结集的时间、地点和组织者,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的说法也大相径庭。

    北传佛教说:第四次大结集的时间是公元2世纪初,地点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一带),组织者是“贵霜帝国”的国王迦腻色迦。

    “贵霜帝国”是月氏人建立的政权。第三代国王迦腻色迦统治时期,“贵霜帝国”最为强盛,以弗楼沙(在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地区)为都城,版图西起咸海,东连葱岭,北达康居,南括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

    用武力征服了整个北印度的迦腻色迦王,原本“不信罪福,轻毁佛法”,后来却成了一个热心的佛教信徒。据说,他每逢空闲之时都要阅读佛经,每天都要请一位僧人入宫讲说佛法。当时,佛教部派繁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迦腻色迦王就诏令远近四方的500名僧人集会,由“说一切有部”的著名论师胁尊者主持,以世友尊者为上座,讨论佛法奥义。

    这次大结集前后历时12年,结成了《邬波第铄论》、《毗奈耶毗婆沙论》、《阿毗达磨毗婆沙论》,编述论颂30万条,计960万言。相传迦腻色迦王还命人以赤铜为牒,镂写“论藏”文字,装入古函,建塔封藏。

    南传佛教说:第四次大结集的时间是公元前1世纪,地点在僧伽罗国(即狮子国)的阿卢寺,组织者是僧伽罗国的国王多伽摩尼·阿巴耶,由罗希多大上座主持,有500名比丘参加。这次大结集修订了“三藏”注释,重新安排了佛典次序,并写成了第一部巴利文“三藏”,用僧伽罗国文字做了注释。

    经过这样四次大结集,佛教“三藏”最后定型了。

    “三藏”中的“经藏”,内容是述说释迦牟尼所讲说的教义,介绍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

    早期的佛教“经藏”叫做《阿含经》。“阿含”,是梵文音译,意译为“传”、“教法”,意思是“辗转相传的教法”;又意译为“无比法”或“法归”,意思是“至高无上、无可比拟的教法”,“万法皆归于此”。

    依照文字长短与内容特点,北传佛教的《阿含经》分为四部:(一)《长阿含经》,经文较长,主旨为“破邪见”(破除各种不符合四谛佛理的错误见解)。(二)《中阿含经》,经文篇幅适中,主旨为“明诸深义”(阐明各种佛教义理)。(三)《杂阿含经》,经文短而门类夹杂,主旨为“明诸禅法”(阐明各种禅定的方法)。(四)《增一阿含经》,经文均带法数(如“三宝”、“四谛”等),由“一”至“十一”相次编纂,主旨为“明人天因果”(阐明因果报应的道理)。因此,《阿含经》又称做《四阿含》。南传佛教的《阿含经》分为五部:(一)《长部》。(二)《中部》。(三)《相应部》。(四)《增支部》。(五)《小部》。前四部的内容与北传佛教的《四阿含》大体相同。

    “三藏”中的“律藏”,主要内容是述说释迦牟尼为佛教信徒所制定的各种戒律,并把各种违犯戒律的越轨行为以及惩处办法编写成文,供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们在“自恣日”时用来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进行“忏悔”(“忏”是梵文音译,表示消除罪恶的宿业;“悔”是汉语“悔过”的意思),借以维护和巩固僧团秩序。

    “三藏”中的“论藏”内容是从理论方面述说佛教教义,主要涉及的是佛教道德心理问题、因果问题、逻辑问题等,实质是发挥和研究“经”、“律”的哲学著作。

    现存的佛教“三藏”有三个体系。一个是“巴利文体系”,包括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以后逐渐从印度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老挝、巴基斯坦、泰国等国家以及我国云南境内的傣、崩龙、布朗等民族的佛教典籍。另一个是“汉语体系”,包括公元前后由印度经西域传入我国内地,再经我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的佛教典籍。还有一个是“藏语体系”,包括流传于我国藏、蒙、土、羌、裕固等民族和经过西藏传入蒙古以及西伯利亚地区的佛教典籍。

    《中阿含经》的卷12里面,提出了“众生”这个概念,用来指人类:“无男女尊卑众生共世,故言众生。”到了大乘佛教时期,“众生”用来指一切有情识的生物。

    《增一阿含经》里面规定:“众生”包括四类生物,又叫“四生”。一是“胎生”,指从母胎而出生的生物,如人、畜生等;二是“卵生”,指从卵壳而出生的生物,如鸟雀、龟蛇等;三是“湿生”,指从湿地、湿气而出生的生物,如蛆虫、蚊虫等;四是“化生”,指在天上或地狱中因变化而生的生物,如天神、饿鬼等。

    作为一条成语,“芸芸众生”泛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或特指一群动物,多用来指众多普普通通的人。芸芸,形容众多。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