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也叫做“贝叶经”。《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面就有玄奘“操贝叶,开演梵文”的记载。这是因为:在纸问世以前,佛经多用铁笔写在用水沤过的贝多罗树叶上面。《大唐西域记》中说:贝多罗树“极高者七、八十尺”,叶子“长广,其色光泽,诸国书写,莫不采用”。
古印度的贝叶经按内容和体例分为十二个部类:(一)“契经”,音译为“修多罗”,即佛经里面的长行直说。(二)“重颂”,即与契经相应,以颂重说,补充长行的不足。(三)“授记”,内容是佛对菩萨训说生死因果、预言将来成佛的事情。(四)“讽诵”,内容是以偈说法。(五)“无问自说”,意思是“无人请问,佛自宣说”。(六)“因缘”,内容是叙述佛说法教化的因缘。(七)“譬喻”,内容是以譬喻说法。(八)“本事”,内容是佛讲说弟子过去世的因缘。(九)“本生”,内容是佛讲说自己过去世的因缘。(十)“方广”,意思是“讲说方正广大的道理”。(十一)“未曾有”,内容是佛显现种种神通的情况。(十二)“论议”,内容是佛与弟子相与议论。这十二部类贝叶经,统称为“十二部经”或“十二分教”。
《法句经》,又作《法句集经》、《法句集》、《法句录》等。这是一部“讽诵”类佛经,印度法救编撰,采取散见于早期佛经“四阿含”、“十二部经”中的偈颂,分类编集,共2卷,39品,752偈,当年是印度佛教初学者的入门读物,至今仍是南传佛教信徒的必读本。
《法句经》里面有这样一句经文:“森罗及万象”。意思是:宇宙间各种事物或现象纷然罗列。这一词语传入汉地以后,佛家、道家均予以采用。南梁著名道士陶弘景曾说过:“夫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意思是:宇宙间纷然罗列的各种事物、现象,都是由两仪发展变化来的。唐代高僧马祖道一曾说过:“三界唯心,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意思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各种事物或现象纷然罗列,其实都是心念有所动的产物。他们都是以“森罗万象”论证各自的义理。
《景德传灯录》里面记载:僧人投子饮茶的时候,对他的师父说:“森罗万象,总在这一碗里。”师父便把茶水泼了,问他:“森罗万象,在什么处?”投子的意思是:“总”与“分”,“大”与“小”,是没有差别的。师父的意思是:“有”与“无”也没有差别。师徒二人都是以“森罗万象”来说明“禅宗”视一切事物为平等一律的道理。
作为一条成语,“森罗万象”用来形容纷然罗列的各种事物或现象。
这条成语又作“万象森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