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佛教的传入,一些印度的长度单位名称也进入了汉土。其中,有些并没有被广泛应用,除了前面介绍过的“由旬”,还有“俱舍卢”(或作“拘舍卢”)等。《毗昙记》里面说:“四肘为一弓,五百弓为一拘舍卢。”《俱舍论光记》里面说:“一弓有六尺四寸,一拘舍卢为五百弓,有三千二百尺。”有些却深入到汉地人的日常生活中,如“一拃手”、“一箭道”等。
印度古代把用手测量物体的长度叫做“拃”,方法是把手指张开,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就是1拃。按周尺算,1拃约为1尺(相当于今天的0.69市尺),正如《翻译名义集》里面所说的:“一拃手,人一尺,佛二尺。”
“一箭道”,指一箭可及的距离。《法华经·药王品》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其树去台,尽一箭道。”南梁僧人嘉祥在《法华经疏》中解释说:“一箭道者,二里也。”实际上,人的膂力不同,一箭可及的距离自然不尽相等,“二里”只是个约数而已。
作为一条成语,“一箭之地”(或“一箭之路”、“一箭之遥”等)用来表示相去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