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未曾有

作者:朱瑞玟出处:《佛教成语》
分享到:

 

    《楞严经》卷1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法筵清众,得未曾有。”“法筵”,是说法者的坐席;“清众”,即僧众。这句经文的意思是:来听佛陀讲说佛法的僧众极多,是前所未有的。

    成语“得未曾有”就是由此产生的,用来表示:得到了从来没有得到过的。

    鲁迅先生的《两地书·七》里面就曾这样说:“承先生每封都给我回信,于‘小鬼’实在是好像在盂兰节,食饱袋足,得未曾有了。”鲁迅先生这封信中所说的“盂兰节”,即“盂兰盆节”,又叫做“盂兰盆斋”或“盂兰盆供”,也叫做“中元节”或“鬼节”,指每年农历7月15日为追荐祖先亡灵而举行的法会,是佛教最大的节日之一。“盂兰”,是梵文音译,意译为“解倒悬”,意思是:把亡灵从倒悬般的极度痛苦之中解救出来。

    《盂兰盆经》里说:目连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他的母亲死了以后进入了“饿鬼道”,饥渴难忍,如处倒悬。以“神通第一”闻名的目连得知了这个情况,却无可奈何,就向释迦牟尼哀告,请释迦牟尼超度自己的母亲。释迦牟尼让目连在夏季“安居”的终了之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

    “安居”,南传佛教称之为“雨安居”,北传佛教称之为“夏安居”,汉地佛教也称之为“夏坐”或“坐夏”,始于原始佛教时期——夏季雨期的三个月(约为5月中旬至8月中旬)禁止比丘外出,认为此时外出容易伤害草木、小虫等,应安居一处,潜心坐禅修行。“安居”开始的一天叫做“结夏”,“安居”结束的一天叫做“解夏”。

    目连遵照释迦牟尼的吩咐,在“解夏”之日大规模地用盆盛放饮食,设斋供养僧众。从此,“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每年都要“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之恩”。汉地佛教的“安居”期为每年的农历4月16日至7月15日,因此以7月15日为“盂兰盆节”。

    南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梁武帝萧衍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这是汉地最早的一次“盂兰盆法会”。到了宋代,“盂兰盆法会”除了斋僧以外,又增添了“忏诵”、“放焰口”等内容。

    “焰口”,又叫“面燃”,本是印度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饿鬼,因口内燃火而得名,为佛教采用。据说,“焰口”身形焦枯,咽细如针,没有食物可吃,即使偶尔得到一点食物,还没来得及咽下,就立刻被口内的火烧成灰,只能忍受着饥饿的煎熬。对“焰口”施放食物并为之念诵经咒,使食物不被它口内的火焰烧掉,叫做“放焰口”(或“施食焰口”),是追荐死者的佛事活动之一。这一活动最早由“密宗”兴起,后来广为流行,“盂兰盒法会”也从以饮食斋僧变成了以饮食施鬼,“盂兰盆节”因此有了“鬼节”之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