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破人亡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晋代,已经有了“家破身亡”一语,意思是“家庭破裂,自身死亡”。唐代的“禅宗”僧人元安,把这个词语改为“家破人亡”。

    《五灯会元·洛浦元安禅师》里面记载了这位著名禅师元安的故事:

    元安本是临济大师的侍者。他通晓经论,应机敏捷,临济大师很赏识他。一次,临济大师在众人面前称赞他:“临济门下一只箭,谁敢当锋?”元安因此自鸣得意起来。一天,有人参谒临济大师。临济大师问来者:“有一人于三乘十二分教明得,有一人于三乘十二分教明得,且道此二人是同是别?”来者回答:“明得即同,明不得即别。”“三乘”,指“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十二分教”指“十二部经”。按“禅宗”的观点,不应该注意这些名词概念。因此,来者的回答没有切中要害。这时,侍立在旁边在元安很不礼貌地插了进来,向来者提问:“这里是什么所在?说同说别!”临济大师不满地指责元安:“汝又作么生?”(“生”是唐代的一个语气词。)临济大师的意思是:参禅是我与客人之间的事,你插什么嘴呢?元安却更加放肆,竟然向临济大师“喝”起来。临济大师气坏了,刚送走客人,就问元安:“汝岂不是适来喝老僧者?”元安满不在乎地说:“是。”临济大师一怒之下,把狂妄自大的元安打了一顿。元安年轻气盛,当下就向临济大师辞行,说他要到南方去,并且不顾临济大师拦阻,当天就扬长而去了。

    元安离开临济大师以后,四处游荡够了,来到夹山建庵而居,却一直没有去拜谒夹山大师。后来,还是夹山大师修书把他找了去。在夹山大师面前,元安“不礼拜”,“当面叉手而立”,夹山大师气得骂他:“鸡栖凤巢,非其同类!”直至在参禅中败了阵,元安才收了傲气,师事于夹山大师门下,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名僧。

    元安成名以后,曾与云门大师参禅,双方的禅机都十分锋利。其中,云门大师问:“学人拟归乡时如何?”意思是:“我想回家乡去,怎么样?”元安禅师回答:“家破人亡,子归何处?”意思是:“家已经没有了,家里的人都死了,你回什么地方去?”云门大师说:“恁么,则不归去也。”意思是:“这样的话,我就不回去了。”元安禅师却问道:“庭前残雪日轮消,室内游尘遣谁扫?”意思是:“你不回去,院子里的残雪可以被阳光消融,但屋子里面的尘土谁来打扫呢?”就这样,元安禅师把“归”与“不归”全都否定了。接着,他又念诵了一首偈:“决心归乡去,乘船渡五湖。举篙星月隐,停棹日轮孤。解缆离邪岸,张帆出正途。到来家荡尽,免作屋中愚。”这首偈的含义是:无所谓“归”与“不归”,应该把这些世俗之见全部打消,这样才能摆脱愚痴,“离邪岸”而“归正途”。

    成语“家破人亡”就是由元安禅师的禅语中产生的,用来形容:家庭破裂,人口死亡。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