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靴搔痒”,也作“隔靴抓痒”,本是一个“禅宗”用语,比喻领悟佛理不透彻。 《五灯会元·福州康山契隐法宝大师》之中,记录了法宝大师与僧人们的参禅回答。其中,法宝大师就曾批评一个僧人说:“隔靴搔痒。”意思是:这个僧人还没有悟境触机。 作为一条成语,“隔靴搔痒”多用来比喻:说话或作文不中肯、不透彻,没有抓住要点。 成语“隔靴之搔”,则用来比喻不中肯的话或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
全文检索: 在结果中检索 跨库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