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宗与人生》 002立地成佛——放下压迫生命的重负 找回迷失的自我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坛经》

    慧能禅师一语道破“风动”与“幡动”的本质:皆为“心动”。且不论禅师的境界多么高深,仅凭他看待问题的透彻、空明,已足以值得我们景仰。内心空明、不受外界纷乱所扰,这是禅者的必修境界,也是我们普通人的一大修身法宝。

    后世的一位禅师为了诠释慧能祖师的禅意,曾做过一首名为《无题》的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烦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

    从字面上看来,这首诗非常容易理解,前两句描绘了四时的优美,让人心醉,但是禅师的意思却不是在赞美季节,而是说人们即便是面对着这样美好的场景,如果有烦心事挂怀,也算不得是人生的好景。只有看清自我、驱除烦恼,才会收到心旷神怡之效。因为自我迷失的人往往身处佳境而不自知,还在苦苦寻找着答案。

    一个后生从家里到一座禅院去,在路上看到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考考禅院里的老禅者。

    来到禅院,他与老禅者一边品茗,一边闲扯,冷不防地问了一句:“什么是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老禅者随口答道。

    后生听了目瞪口呆。“你怎么知道的呢?”他说:“我在来的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谁知它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我以为师父既然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哪知师父出口就答对了。”

    老禅者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脱,我答的是心被俗物纠缠而不得超脱,一理通百事啊。”后生恍然大悟!

    世间一切皆禅,一切皆法,至大至明的道理常常隐含在普通的小事中。佛祖告诉我们,生活在世俗中,不能被俗物所纠缠,心灵的澄明、无拘束才是本真。如果你的心头一片黑暗,那么,什么样的蜡烛也无法将其照亮。

    德国作家莱辛年轻的时候曾非常喜欢拉封丹的寓言。他不仅喜欢拉封丹作品中的华丽叙述和铺陈,也喜欢其中小巧、诗意的装饰。所以,拉封丹的作品模式无形之中就成了莱辛创作的囚笼。因此,他常常为自己不能写出像拉封丹那样美丽的寓言而心中充满烦恼。

    有一次,他躺在一个瀑布旁边,努力给自己正在创作的一篇寓言加上像拉封丹那样华美的诗意装饰,可是,他冥思苦想、斟酌推敲,却仍是毫无所获。

    迷梦之中,他看到寓言女神出现在他的面前,微笑着对他说道:“学生,干吗要这样吃力不讨好呢?真理需要寓言的优美,可寓言何必要这种和谐的优美呢?你这是往香料上涂香料啊。寓言只要是诗人的发现就够了。一位不矫揉造作的作家,他讲的故事应该和一位智者的思想一样才对。”说罢,女神消失了。

    原来他做了一个短暂的梦。然而,寓言女神的话却深深地触动了他的灵魂。从此莱辛突破了之前的写作方式,他的寓言更注重故事的简练和智者的思想与发现,最后,他也成了一个有个性和独创精神的伟大作家,成为了一个努力地把自己的寓言写成“神圣幻象的神谕”的人。

    莱辛的故事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被一个固有的模式所束缚,他将不会获得新的突破,并且,他还会在自设的“固执”或拘泥于传统的陷阱中不能自拔。

    一个人如果被故我完全封闭起来,那么,他就成了一头拉磨的驴子,看起来他也非常忙碌和勤奋,但他再也不是一匹在天地间呼啸向前的骏马了。因此,只有剪断束缚心灵的绳索,擦净布满心灵的尘埃,放任自己的心性自由驰骋,才能在自在中得到真知。

    【结语】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往往会辨不清方向,以致迷失了自己。这时,我们应该告诉自己,什么事情都会过去。把心放宽,就会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痛苦,多一些自在。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