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流韵称四绝——隆兴寺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在河北正定县城的东门里街,有一占地6万平方米的佛教寺庙建筑群,那就是河北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的隆兴寺,俗称大佛寺。

    隆兴寺创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当时称龙藏寺,现今寺内所存的龙藏寺碑就是隋代遗物。宋初更名龙兴寺。开宝四年(971)宋太祖赵匡胤敕命在寺内铸造铜菩萨像,并大力扩建寺院,从而奠定了今日的规模。后世虽屡有重修,但宋代的形制及风格却相沿不改。清康熙年间更名为隆兴寺。该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在其南北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寺内的主要建筑,即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戒坛、韦陀殿、大悲阁和弥陀殿等,建筑形式多样,布局严整,构成大小不等的院落。

    在隆兴寺众多的建筑中,摩尼殿是一座形制颇为独特的古建筑。此殿又名五花大阁殿,其中央部分为重檐歇山顶,而四面正中各出山花向前的抱厦,斗拱硕大,翼角弧度圆润而微微上挑,极富动感。整体看来,摩尼殿虽为宋时的建筑,却又有明显的唐代的风格。殿内供有“华严三圣”等5尊金装泥塑佛像,其中释迦牟尼及两位弟子的塑像为宋代原塑。殿后南壁有明代悬塑须弥山,上面塑有罗汉、狮子、象等,位于中部的明代彩塑观音坐像姿态优雅,恬静祥和,毫无呆板之风。

    中轴线后部的大悲阁旧称佛香阁或天宁观音阁,高33米,为五重檐三层楼阁,是寺内的主体建筑,原为一组极具宋代特色的宏伟壮丽的楼阁建筑群。可惜的是1944年重修时,拆除了大悲阁两侧的建筑,将阁本身也缩小了三分之一,阁内的壁画也毁于一旦。阁内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铜铸的大悲菩萨,即千手千眼观音,是奉宋太祖的敕命铸造的。在残毁的佛像座下,曾发现了“遇显而毁,遇宋而兴”的谶示,从而感化了宋太祖,故敕命铸佛。这尊佛像是中国目前仅次于扎什伦布寺内的铜铸弥勒佛的第二大铜菩萨像。可惜的是除主臂以外,另外的40只手臂皆已在清中期就被锯掉了。现今的菩萨手皆为木雕,其上裹布妆漆,而后贴上金箔,乃是1935年重修大悲阁时补安的,较之原来逊色不少。

    在大悲阁月台东侧的龙藏寺碑是隆兴寺的又一绝。此碑系隋开皇六年所立,碑文的字体古拙遒劲,是汉隶向唐楷过渡时期的典型之作。王国维在《广艺舟双辑》中称赞此碑“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隋碑第一也”。

    至隆兴寺,切不可错过寺后部的毗卢殿。此殿原为正定县北门里崇因寺的主殿,建于明万历年间,由于原寺残毁殆尽,遂于1959年依原殿的风格迁建至隆兴寺的北端。殿内正中有一尊千佛绕毗卢的铜铸像,在莲花宝座的每一瓣莲花上,都铸有一尊小佛,三层莲花宝座上共铸有1000尊佛像;而每层莲座之上,皆铸有两两相背的4尊毗卢佛,分别面向东西南北。整个铜像由下而上,层层缩小,共计有1012尊大小不等的佛像。其构思之精妙,设计之独特,铸造之精美,都令人叹为观止,堪称铜铸艺术杰作。

    隆兴寺不仅拥有诸如大悲阁的铜铸千手千眼观音、摩尼殿的彩塑观音、龙藏寺碑和千佛绕毗卢的铜像等“四绝”,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正欢迎您去探宝呢。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