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寺佛舍利是如何被重新发现的?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云居寺雷音洞珍藏的佛舍利名扬海内外。

    云居寺在北京西南郊白带山下,珍藏有一万五千余块石刻佛教大藏经。

    云居寺雷音洞内安奉的释迦牟尼佛舍利,可追溯到隋文帝仁寿年间。隋仁寿元年,隋文帝曾派人奉佛舍利于白带山智泉寺建舍利塔。静琬在白带山刻经后,其壮举受到大隋朝野的重视,隋朝则再奉佛舍利于静琬刻经的雷音洞内安放。佛舍利青石函铭记载了安奉年代:“大隋大业十二年岁次丙子四月丁巳朔八月甲子于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颗,愿住持永劫。”

    明万历二十年(1592)达观真可禅师到云居寺雷音洞参拜,见洞内像设残损,石经剥蚀,乃募资发起修缮。于雷音洞内拜石下发现了上述刻有铭文的石函,其间一银函内有一小金函,金函内又有一小金瓶,内贮三颗佛舍利,状似小米,紫红色。此事上奏朝廷后,佛舍利被迎入慈宁宫供养三日。之后,皇家遣专使将佛舍利里放归石经山雷音洞原处安奉。海印寺僧憨山德清奉命作了《涿州石经山雷音洞舍利记》。

    1981年,云居寺文物保管所人员在清理雷音洞地面时发现佛座后地下五厘米处有一方石,方石下有一穴,穴中有一石函。在有关专家学者在场的情况下将五重封函全部取出。

    外函为汉白玉大石函,长宽各49厘米,通高50.8厘米,此函为明代增制,上刻铭文记载达观真可发现佛舍利的经过以及安放情况;其内容与憨山德清所作《涿州石经山雷音洞舍利记》相同。

    次函为青石函,长宽各30厘米,通高24厘米。刻有铭文“大隋大业十二年岁次丙子四月丁巳朔八月甲子于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颗,愿住持永劫”,系原隋佛舍利外函。

    三函为汉白玉石函,长宽各13.2厘米,通高13厘米。为明代增制,铭文为“佛舍利。明万历壬辰岁秋八月二十日,慈圣皇太后差官陈儒重安”。

    四函为镀金银函,长宽各3.85厘米,高5厘米。内藏木质香珠一颗,珍珠十一颗。次函为隋佛舍利银函,当被明人进行了镀金处理。函内珍珠等物均为明人放置。

    佛舍利内函为白玉函,长宽各1.2厘米,高1.7厘米,为明人增制。内有两颗乳白色小米粒大小的佛舍利及两颗珍珠。据分析是明人再封佛舍利时取走了隋小金函、小金瓶及瓶内的三颗佛舍利,而代之以白玉函、两颗珍珠及两颗佛舍利。由于佛舍利内函中的实物与达观真可当年所见有出入,引起人们种种推测,已成为佛宝之谜,有待继续考证。

    该佛舍利自1987年被发现起,曾先后在北京广济寺、雍和宫举办过瞻礼活动,后放归云居寺,接受海内外佛教人士的瞻礼。

    漫谈 “舍利”

    “舍利”是梵语音译,意思是“身骨”,也称“灵骨”或“坚子”,通常指高僧大德焚化后烧出的结晶体。比如释迦牟尼佛圆寂焚化后,化作八斛四斗舍利。但这只是就大部分舍利来自人的身体而言,其实也有不是身骨的舍利。比如宋朝居士吕元益刻《龙舒净土文》,版中迸出舍利;据传古代善女人绣经,针下迸出舍利;还有的高僧在洗澡剃头时,也出现舍利等。

    舍利究竟是什么,这是非凡心所能测度、理解的,至于那些所谓的科学研究,如“结石”说等皆是滑稽可笑的。舍利所从何来虽然说不清楚,但舍利的作用却是非常明显的。我们普通人的遗体焚化后,只剩骨灰一堆,而佛门高僧却能留下各式各样的舍利,所以舍利通常象征着僧尼修行有成,也能增强信徒对他们的信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