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为何剃度?怎样剃度?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剃度指佛教徒剃发受戒的一种仪式。佛教认为剃发出家是接受戒条的一种规定,又度越生死之因,故名。

    僧人落发,起源于佛陀时代。据传,佛陀开始苦修以后,以利剑自剃须发并发誓说:“今落须发,愿与一切断除烦恼及习障。”佛陀的断发言誓,为后世佛教徒所效法。从形式上讲,这种行为既把出家人与外道和世间俗人区别开来,又体现了出家人断除烦恼的决心。

    佛教戒律规定,凡年满七岁的儿童或其他年龄的男女,都可出家到寺院修行,受与在家居士相同的三皈五戒。经过一段寺院生活的实践,修行者要求剃度,征得寺中主要执事僧和主持僧的同意,便可举行剃度仪式。由某执事僧或主持僧做剃度师,剃除须发,披上僧衣,成为未受沙弥十戒的“形同沙弥”。剃度仪式有导引、启白、请师、开导、请圣、辞谢四恩、忏悔、灌顶、剃发等程序。其中,灌顶和剃发是剃度仪式中最庄重的程序。

    按佛门规定,剃度招徒是子孙寺庙的事,十方丛林的住持、班首、执事和普通僧众,都不得招收徒弟。这主要是为了避免产生派系,妨碍僧团的团结。现代的丛林,上述规定没有严格执行,有的十方丛林也招收徒众,其条件有:一般要求为年满十八周岁的未婚青年;本人申请,家庭同意,身体健康,六根具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对于佛教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需一名佛教徒作为介绍人。

    发愿出家的男女青年,要在寺庙见习一年以上时间,因缘成熟后,才由住持或住持委派其他僧人为其剃度。剃度的仪式也不如过去繁冗。而且,剃除须发是由理发师一次完成。

    子孙寺庙的沙弥、沙弥尼到了受戒的年龄,逢丛林传戒的机会,剃度师则为弟子准备好受戒用的衣、具、袍和必需的盘缠及衣单费,让弟子们到十方丛林受具足戒。

    除剃度外,汉传佛教的比丘和比丘尼在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要履行爇顶这种仪式,即在受戒者头顶烧点,俗称烧香疤。香疤数量不等,有一点,有二点,有三、六、九、十二点。受出家菩萨戒者燃灯十二,烧十二个疤;受在家菩萨戒者,烧九个疤等。爇顶始于何时,很难考证。古代印度,有些修行者会以伤残自己身体的方式,达到修行目的,这种方式称为头陀苦行。这种修行方式同佛教一道传入了中国。从南北朝时起直到近代,佛教徒特别是僧尼不断有自残身体以达到修行或化缘目的做法出现。唐代僧人慧恭贞观末年于法门寺真身宝塔“沐浴舍利并烧二指供养”。华严宗贤首法藏于显庆三年(658)十六岁时于法门寺塔前燃一指供养佛骨。这些炼指、炼臂、爇顶的行为,在唐宋时期甚为普遍。

    燃灯爇顶作为汉传佛教僧尼必须履行的受戒手续,始于元代。据《新续高僧传》中的《元金陵天禧寺沙门释志德传》记载,至元二十五年(1288)元世祖召见志德,“赐宴并紫方袍,命主天禧、旌忠二刹,讲《法华》、《华严》、《金刚》、《唯识》等疏三十一年,物赐‘佛光大师’之号,当与七众受戒,必令其父母兄弟相教无犯,至于爇香顶,指为终身誓”。当志德传戒时,他的弟子都必须爇香顶,作为终身之誓。

    1983年12月11日,中国佛教协会正式通过决议,宣布废止爇顶行为。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