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石窟为何多与禅僧有关?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禅是梵语的音译,意为「思维修」、「静虑」、「弃恶」等。禅又称「空」,或合称禅定,是佛教「三学」(戒、定、慧等三种修持学业)、「六度」(六种修行方法)之一,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达到最终解脱的涅槃境界。

    印度和新疆石窟、佛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僧房(毗诃罗窟)和禅窟。克孜尔等石窟壁画中绘有许多禅僧修法的形象。佛教传入玉门关内后,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内地的佛教发展,形成了南统与北统之分,南朝偏重佛教哲理争辩(义理),多建佛寺;北朝偏重宗教修行(禅定),多凿石窟。因此,作为新疆以东现存最早的石窟遗存——凉州石窟,就是开凿石窟与重禅并举的突出例证。这一特点曾给北朝石窟的发展以重大影响,直接影响着北朝佛教的性质。

    北朝禅法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灭欲修心,达到厌恶人生、彻悟涅槃的目的,叫“不净观”。一是在入定时见诸佛国土,或可断诸疑虑,或可生入佛国,叫“念佛禅”。这两方面都要求修禅时灭绝一切尘世杂念,思想高度集中。这就需要选择僻静之地,例如山林静处、水边崖际。坐禅不仅要山居穴栖,还应进而凿窟以居禅。佛经中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屡见不鲜。高允《鹿苑赋》中所说“凿仙窟以居禅,辟重阶以通术”,就是这个意思。禅经中记载,修禅需先观像,中国北方石窟中的主要题材内容,无不与禅观相连。这一时期大量修造石窟,除了进行礼拜、供养等宗教仪式以修功德外,修禅也是开凿石窟的重要目的之一,凿窟人往往就是禅僧。

    开凿石窟和重禅,是北朝佛教信仰上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北方一些著名石窟也多与禅僧有关。北凉佛教重禅定,多禅僧,从此南北习禅者多受北凉影响。例如,中国石窟中现存纪年题记最早的炳灵寺第169窟,供养人中有“大禅师昙摩毗(昙无毗)之像”,他是外国禅师在凉土“领徒立众,训以禅道”的高僧。另一个叫玄绍的和尚,后入唐述山(炳灵寺)禅蜕而逝。可见西秦时炳灵寺是禅僧修行之地。麦积山石窟是凉州大禅师玄高修行的所在,曾率“山学百余人”在那里修禅。玄高后游凉州,又到平城,为北魏太子拓跋晃教师。主持开凿云冈石窟的昙曜,也是以“禅业见称”的凉州高僧。昙曜之前的北魏沙门统(佛教领袖)师贤,来自凉州。创凿敦煌莫高窟的乐僔和法良,是东方来的两位禅僧。这种禅僧凿窟或禅僧与石窟关系密切的情况,终北朝而不衰。如北响堂山石窟,史载北齐文宣帝高洋因“于此山腹见数百圣僧行道,遂开三石室,刻诸尊像”,南响堂和小响堂石窟都有“昭玄统定禅师”造像、供养像题记。北齐天龙山大佛为宏礼禅师开凿,宝山东魏大留圣窟为曾于少林寺学禅的道凭开凿,小南海北齐石窟为著名禅师僧稠开凿,很可能就是他的禅窟。僧稠禅法对后世影响很大,高洋曾下敕为他修建云门寺“请居之,兼石窟大寺主”,可见禅僧与石窟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