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就是仿照佛寺建造的一种宗教建筑,就其形制、功能而言,同样是三宝具备的佛寺。大石窟,又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佛教中心,许多高僧住持其中,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佛教中称佛、法、僧为“三宝”。佛,指释迦牟尼,也泛指一切佛。法,指佛教教义和经典。僧,即继承、宣传佛说的僧众。佛寺中三宝具备,既有各种佛教造像、绘画,又有聚集修行的僧众,同时又是宣讲佛法、储藏佛经的所在。著名佛寺多由高僧住持,弘扬佛法,师承宗门。佛教石窟一般是先有佛寺,后有石窟寺,古今中外,大致如此。南朝多佛寺,北朝多石窟,然而现存的一些南朝石窟(如南京栖霞山石窟、新昌剡溪大佛),当初开凿时就是后凿石窟、前接木结构殿阁的形式,佛寺与石窟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形式后来影响到北方,莫高窟至今保存着宋代在石窟前面修造的木结构窟檐。云冈石窟在辽、金时曾在十处主要石窟前接建木结构窟檐,形成辽代十寺。这都是石窟即佛寺的例证。
倾北魏举国财力修建的云冈石窟,不但是北魏境内最大的佛教工程,而且是北魏都平城时期最重要的佛教胜地。北魏皇帝多次巡幸石窟佛寺。据道宣《续高僧传·昙曜传》记载:
建成佛寺,名曰灵岩,龛之大者,举高二十余丈,可受三千余人……东头僧寺,恒供千人。
灵岩寺即云冈石窟总称,而东头僧寺,很可能就是现存云冈第3窟。偌大的云冈石窟,可容纳僧人数千人,可以想见当时佛事之盛。不仅如此,云冈还是当时的译经中心。昙曜在此与天竺、西域沙门常那邪舍、吉迦夜等人,曾译出《付法藏传》、《杂宝藏经》等佛经多部。
敦煌莫高窟,同样也是高僧云集的佛教胜地。我们从关于莫高窟历代名僧、佛寺的记载,特别是总数万卷的石室写经上,不难知道莫高窟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