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佛教艺术风格是如何在云冈昙曜五窟中表现的?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云冈石窟的开凿开始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是中国中原北方地区开凿最早的石窟。其中著名的昙曜五窟(云冈第16~20窟),由沙门统昙曜主持开凿。

    由于当时佛教艺术传入中原地区时间不长,开凿昙曜五窟的基本力量又是来自西部凉州的工匠,所以在这一时期的洞窟中保留了很多印度佛教艺术的风格。昙曜五窟的平面是马蹄形,窟顶是穹窿形,主像占据了窟内大部分面积,整个结构很像印度仅容一人修行的草庐式洞窟。佛像外穿袒右肩袈裟或通肩袈裟,通肩袈裟在印度犍陀罗艺术中很常见,袒右肩袈裟出现在秣菟罗艺术中。衣纹有的粗疏凸起,如第20窟大佛,同犍陀罗艺术仿毛质厚衣料的衣纹相似;有的细密贴体,如第19窟西侧立佛,明显受到秣菟罗艺术影响。菩萨上身袒露,胸前戴项圈和璎珞,下身穿羊肠大裙,很像印度贵族、富人的装扮。佛的面相方圆,细眉长目,眼窝深陷,鼻高直,鼻翼舒长,嘴唇略厚,嘴角现出一丝笑意。两肩齐亭,胸部厚实。佛的形象一看便知是深受印度佛教艺术影响,但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对佛形象的理解。比如第20窟大佛,其面相是以秣菟罗艺术的佛像为底本的,但印度佛像的眼睛微闭,做思考状,20窟大佛双眼睁开,目光炯炯有神。

    昙曜五窟之后的云冈洞窟,逐渐走向了风格本地化。洞窟平面变为方形,有前、后室,服装衣纹简化,并出现了汉式服装的佛像等。但有些特征得到保留,如深目高鼻的佛面相,着裙的菩萨服装,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