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制定了许多的行为规则。古代大德曾说:“形仪敛束,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这是“佛教礼仪”的真正意义所在。
佛教对表面的礼仪行为非常注重。“行于内,表于外”,佛教认为行为就是业,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是要受“因果律”之约束的,善恶好坏取决在人,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来创造的,如果能够使自己的行为如法如律,便能够解脱眼前和将来的痛苦与烦恼。
一般信众之礼仪:拜佛的步骤
佛教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是说行、住、坐、卧之间都要合乎威仪,如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
在佛门里,吃饭、穿衣、走路、会客,乃至开会、访友、探病都有一定的礼仪。在佛门中说,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这就是礼仪。
1.入寺:入寺门后,不能中央直走,进退都应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进入殿门里时,帽子和手杖必须自己提携,或者是寄放为更好,万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2.拜佛:大殿的中央拜垫是寺里主用的,不可以在上面礼拜,而应该用两旁的垫凳,并且分男左女右的规则进行拜用,凡是有人礼拜时,千万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3.阅经:若寺中有能够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随便坐下来观看,但是必须先洗干净双手,放在案上平看,千万不能握着一卷,或者将经卷放在膝上,衣帽等物更不可放在经上。
4.拜僧:如见僧面则称其为法师,或称为大和尚,忌讳直接称他为“出家人”、“和尚”。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主要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一定不能与其握手、拥抱,甚或是摸僧人头等,这些都是不当礼节。向僧人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你就不可再继续强拜。当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对于寺中的钟鼓鱼磬,都不可擅自敲打,尤其是锡杖衣钵等物,更不可随意动取。
6.听经:如果随众礼拜入座,如果自己是后到的,而法师已经升座,则须向佛顶礼结束后,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当你入座后,不得向熟人打招呼,更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果不能听经完毕,只需要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让他人与你一起退出。
合掌:手势与义理的佛理结合
合掌,又叫做合十,即合并两掌,集中心思,以表示自心专一不敢散乱的一种敬礼。
合掌本为印度自古所行的礼法,佛教沿用之。印度人认为右手为神圣之手,左手为不净之手,故有分别使用两手之习惯。然而,如果两手合而为一,则为人类神圣面与不净面之合一,故借合掌来表现人类最真实的面目。
关于恭敬合掌礼佛的经文,广见于诸经论中,如《法华经·方便品》所举的“恭敬合掌礼”,《观无量寿经》所举的“合掌叉手,赞叹诸佛”等。
在《观音义疏》卷上记载,我国以拱手为恭,印度以合掌为敬。合掌除表示衷心敬意外,也表示返本还源,入于非权非实,事理契合之意。
密教以左右两手配金胎、理智、定慧,又以十指配合五大及十波罗蜜,而将合掌的姿势与佛教的义理相互拟配。
在密教中,十二合掌与四种拳,共为各种印契,即手印的印母。
现在将这十二合掌的名称与手势,略述如下:
1.坚实心合掌:两手掌相合,十指齐等合在一起,指端自然稍离。
2.虚心合掌:又称空心合掌,略如坚实心合掌,唯两掌内稍成虚圆状。
3.未敷莲合掌:又称未敷莲华合掌。略如虚心合掌,而掌内之空间更大,稍成穹隆状。
4.初割莲合掌:两手相合,食指、中指、无名指略为散开。
5.显露合掌:两手相并向上,掌侧面相着。
6.持水合掌:两掌同时上仰,十指指端稍曲相合,如掬水状。
7.归命合掌:即“金刚合掌”,这也是通常所说的合掌。即两掌相合,十指指头相叉,右手手指在左手之上。
8.反叉合掌:两掌掌背相合,右手在左手之上,十指头相绞,右手手指在左手之上。
9.反背互相着合掌:仰右手,覆左手,右手叠在左手上。
10.横拄指合掌:二手掌相仰,二中指指头相接仰,余指散仰。
11.覆手向下合掌:二手掌并覆,二中指指头相接,二拇指相合。
12.覆手合掌:两手掌双覆,二拇指相并,十指头皆向外。
严格说来,十二合掌中的显露合掌、反叉合掌实非合掌,然或因两掌相接,所以也称为合掌。在这十二合掌中,最常用的是归命合掌、虚心合掌、未敷莲合掌。
问讯:九种方式懂佛理
问讯是敬礼法之一,即向尊宿长者等合掌曲躬而请问其安否。
《大智度论》卷十认为问讯是世间法,世人问讯,所以佛也问讯。并且认为世间有二种问讯法:问讯身,如言少、恼少、病兴、居轻利及有力气;心问讯,如言安乐否。
在后世的中国佛教界里,当问讯的时候,口中只称“不审”二字而且省略去“少病少恼”等语句。然而到近世,则仅以合掌低头为问讯,连“不审”二字都省略掉。
禅宗所用的问讯做法共有九种:
1.三巡问讯,于方丈小座汤,即众僧坐于方丈室慢吮汤之际,行揖坐、揖香、揖汤之三回问讯。
2.四处问讯,对僧堂之四板头(即四板之头首)烧香问讯。
3.七处问讯,就僧堂内七处之炉烧香问讯。
4.座下问讯,在法堂之须弥座前问讯请法。
5.借香问讯,当维那于出班上香之际借住持香时,先向住持问讯,待烧香之后,再向住持行问讯礼,其时则称谢香问讯。
6.趺坐问讯,秉拂人,即持拂子代住持上法座向大众开示说法者请住持趺坐,令侍者问讯。
7.请座问讯,于方丈行茶礼时,先由侍者行至住持前问讯。
8.普同问讯,又作普问讯、普通问讯,即普向大众问讯,或大众一时问讯。
9.略问讯,又作小问讯,仅为合掌低头。
此外,一般所行的问讯方法,是两手相屈,曲腰至膝,操手下去,合掌上来,两手拱齐眉。
我国佛教徒多在拜佛即将结束时,以问讯作结。
佛弟子之行仪
佛弟子是指学佛的七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他们从一学佛开始,就产生了对行为举止的调整。七众弟子在不同的阶段,而有不同的规矩,从“三皈五戒”直到“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善因法师著写《学佛行仪》一书,详细讲述了佛弟子的日常生活当中最普遍的都需要遵守的一些行为规范,总共有二十四条:敬佛、敬法、敬僧、居庵、事师、事亲、居家、待客、读书、为官、经商、务农、司工、作务、礼诵、坐禅、受食、睡眠、入众、看病、寂居、出外、务丧、住禅堂。
顶礼
向佛像行礼时,舒展二掌过额头、承空,以表示接佛足。
顶礼,又作头顶礼敬、头面礼足、头面礼,它的意义等同于五体投地、接足礼。它是印度最上的敬礼,“以我所高者为顶,彼所卑者为足;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即礼之极。”顶礼即头顶着地礼拜于尊者之前,是一种最恭敬的礼节,将两膝、两肘及头着地,以头顶敬礼,承接所礼者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