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指出,彻悟的修行者对“现前种种松直棘曲,皆了元由”,“乌从来黑,鹄从来白。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令尽此形,亦复如是。”这就是说各种自然现象就是它的原真状态,这原真状态客观存在,本来现成。禅宗就是深刻地了解这个问题,指出在本来现成的境界里,执著思考这个问题是无用的:“天下事物,皆知识到不得者。如眉何以竖,眼何以横,发何以长,须何以短?此等可穷致否?如蛾趋明,转为明烧。日下孤灯,果然失照。”
曾经有人问赵州是否“亲见”过南泉,赵州答:“镇州出大萝卜。”雪窦称赞他的回答是:“镇州出大萝卜,天下衲僧取则。只知自古自今,争辩鹄白乌黑。”禅宗的禅师理解这其中高度浓缩着逻辑与知性,而又超越了逻辑与知性。从此可以明白既然本来现成,禅者就当顺应这一切,抛却理知的桎梏,获得精神生命的绝对自由。《楞严经》中认为就算是在原初的状态中,直曲黑白也只是相对的概念,它们实际上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所以从相异的角度来说,鹄白乌玄,松直棘曲;从相同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松曲棘直,鹄黑乌白:“未必是松一向直,棘一向曲,鹄便白,乌便玄。洞山道这里也有曲底松,也有直底棘,也有玄底鹄,也有白底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