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信论》的骨纲是一心二门,一为心真如门,一为心生灭门。“心真如门”是如来藏心的第一重含义,是从体性上来说的。它非染非净、非生非灭、不动不静、平等一味;“心生灭门”是如来藏心的第二重含义,是从相用上来说的。它表现为随熏转变,形诸染净;染净虽成,性恒不动等。真如为生灭之体,生灭为真如之用。《起信论》说:
心真如者,……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不变的心的本性,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切诸法都是因为众生的虚妄心念而形成千差万别的相状,其本质虚幻不实。若离绝妄念,就没有一切境界之相。因此一切法从本体来说,远离言说、名字、思虑,平等无二,永恒不变。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因而《起信论》注重破除语言与思维的意义:
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言说只是方便,是建立在对待分别的基础上的,因此不能指称超越二元对待的实体,故《起信论》云:“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起信论》还进一步指出,连“真如”也只是为了使人体证佛教真理而权且设立的名目,在第一义上,对“真如”的名相也不可执着。因为“真如”本无名字,说个“真如”早非“真如”了。
《起信论》的“心真如”观念强调真心自体的超越性,“如来藏”观念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人人皆有永恒清净的本心本性。禅宗思想深受《起信论》本心论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真心本体,超越一切
依《起信论》的观点,万法都是虚妄心念的显现,“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惟一真心矣”(《人天眼目》卷5),“真心本体,超出因果,通贯古今,不立凡圣,无诸对待,如太虚空,遍一切处,妙体凝寂,绝诸戏论,不生不灭,非有非无,不动不摇,湛然常住。”(《真心直说》)宗密还指出《起信论》“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与《金刚经》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息息相通之处。⑤延寿则指出,妄念若消,万法本闲,法眼清明,见闻不昧。⑥宗杲则继承《起信论》心性离相特别是离绝语言相的观念,将之运用于禅法实践之中:“佛法要妙,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不可以语言造,不可以寂默通!”⑦通过离言绝虑,参禅者走向了内证之路:⑧
言之者失其真,离名字相。知之者返其愚,离心缘相。有之者乖其性,离影像相。无之者伤其躯,离寂灭相。恁么说话,大似泥中洗土块。(《宏智广录》卷4)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偏知。(《传灯》卷4《法融》)
禅师首先强调要离文字、名字、心缘、影像、寂灭诸相,因为言说丧失本真、知之即有不知、执实乖离本性、断灭堕于顽空。接着又运用金刚般若随说随扫,提醒学人不可胶着于自己的开示,而要会取言外言,意外意。法融禅偈则指出,好丑等一切对立分别都根源于妄心妄情的分别计度。只要遣除了妄心妄名,真心就会无所不在无所不知。
2.自性清净,远离垢染
《起信论》主张人人皆有不增不减“清凉不变”的“真如自体”,即自性清净心。这也是禅宗本心论的基本观念。所谓自性清净心,“亦云清净本觉。以无起无生自体不动,不为生死所染,不为涅槃所净,目为清净”(《宗镜录》卷3)。慧能开示学人时曾引《菩萨戒经》“我本元自性清净”、《维摩经》“即时豁然,还见本心”,以说明“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的禅理。《菩萨戒经》的“本元自性清净”、《维摩经》的“本心”,即是《起信论》所说的“自性清净心”。宗密指出,禅宗初祖达摩所传授的,正是这个自性清净心。⑨自性清净又分为两种,一是本来清净,一是离垢清净。众生真如之心体,本来清净无染,称为本来清净;这个清净的心体,远离一切烦恼垢染,称为离垢清净(《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6):
既云本净,不待断障,即知群生本来皆有,但以惑翳而不自悟。故佛开示,皆令悟入,即《法华》中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如上所引,佛本出世只为此事也。彼云:使得清净者,即《宝性》中离垢清净也。此心虽自性清净,终须悟修,方得性相圆净。(《禅源诸诠集都序》卷2)
佛教的重要经论,阐说的都是这二种清净。明白了这二种清净,就可以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只知离垢清净而诋毁禅门即心即佛,无法获得顿悟成佛的体验;一是只知自性清净而轻视持戒、坐禅调伏诸行,从而堕入狂禅的窟宅。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这二种清净,在《起信论》中兼而有之。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观点,在《起信论》的一心二门中得到了较好的调和,从真如门看,自性本来无染;从生灭门看,自性随缘起染,唯有除妄离垢才能复归于清净。⑩禅宗所要体证显现的“含生同一真性”,亦不外乎是《起信论》所言的人性本具之真如心。
① 全1卷,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造,南朝梁代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32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② 如《传灯》卷4《道林》:“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复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五灯》卷20《宝印》,“从德山清素得度具戒,后听《华严》、《起信》,既尽其说,弃依密印于中峰。”《禅林僧宝传》卷29《德普》:“年十八得度受具,秀出讲席,解《唯识》、《起信论》,两川无敢难诘者,号义虎。”
③ 《楞伽师资记》:“一发道心,乃至成佛,亦不退也。”《圆悟录》卷6:”直得净裸裸赤洒洒,是个无生法忍不退转轮,截断两头,归家稳坐。”《大慧录》卷13:“此一念心既发,当时成佛已竟,尽未来际永不退失。”
④ 《罗湖野录》卷4:“妙喜老师谓其是讲《因明》、《百法》、《起信》等论师,及参得禅了,开口更不着经论一字。”
⑤ 《原人论》:“《起信论》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即无一切境界之相。’《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⑥ 《宗镜录》卷44:“如《起信论》云:‘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故知妄念空而根境谢,识想消而尘垢沉,则法眼应时清明,常光了然顿现。见闻本性既尔,诸根所现亦然。”
⑦ 《大慧录》卷5。同书卷19:“唯亲证亲悟底人,不假言词,自然与之默默相契矣。……到这个田地,方可说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同书卷28:“诸佛诸祖,并无一法与人,只要当人自信自肯自见自悟耳。若只取他人口头说底,恐误人。此事决定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文字相。”
⑧ 《宗镜录》卷6:“离言说相,岂可以言谈?离心缘相,岂可以心度?实谓心言路绝,唯证相应耳。”
⑨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2:“此教说一切众生皆有空寂真心,无始本来性自清净。明明不昧,了了常知。尽未来际,常住不灭,名为佛性,亦名如来藏,亦名心地。”
⑩ 《宗镜录》卷6:“清净真如理,不守自性故。而能受染熏,名染净真如。”《禅源诸诠集都序》卷3:“六道凡夫,三乘贤圣,根本悉是灵明清净一法界心,性觉宝光,各各圆满。本不名诸佛,亦不名众生,但以此心灵妙自在,不守自性,故随迷悟之缘,造业受报,遂名众生。修道证真,遂名诸佛。”《圆悟录》卷15:“祖师直指人心,俾见性成佛。然此心虽人人具足,从无始来清净无染。初不取著,寂照凝然。了无能所,十成圆陀陀地。只缘不守自性,妄动一念,遂起无边知见,漂流诸有。脚跟下恒常佩此本光,未常霭昧,而于根尘枉受缠缚。若能蕴宿根本,从诸佛祖师直截指示处,便到底脱却炙脂衲袄,赤条条净裸裸,直下承当。不从外来,不从内出。当下廓然,明证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