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渊源》 第一章 《楞伽经》与禅宗思想 三、缠缚由心、一念心歇的解脱主张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谁缚谁解脱,何等禅境界?”(卷1)是谁束缚了心灵的自由,又是谁粉碎了心灵的桎梏?到底怎样才是禅悟的境界?这是《楞伽经》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楞伽经》反思的结果是:“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有无有相续相计著。”(卷3)众生以绵绵不尽的妄想之丝自缠自缚,如春蚕作茧,在无始妄想中相续执着,难舍难离。而实际上,“彼中无有若缚若解”(卷3),本来既无所谓有什么束缚,也无所谓有什么解脱,众生却偏偏要“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诸趣旷野,如汲井轮”(卷4)。痴迷的众生以欲望之茧,将自己牢固缠缚,飘堕在深不见底的生死大海,流浪在渺无际涯的旷野,犹如汲井辘轳,轮回旋转不休,并在痴迷的执着中,生发出一系列幻相:

    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如是愚夫,无始虚伪妄想所熏习,三毒烧心,乐色境界。见生住灭,取内外性。……如揵闼婆城,凡愚无智,而起城想。(卷2)

    《宗镜录》卷5:“有心缘想,万境纵然。无念忆持,纤尘不现。终无心外法,能与心为缘。但是自心生,还与心为相。是以《楞伽经》云:‘不觉自心所现分剂。’不觉内识转变,外现为色,但是自心所现。”堪作此段经文注脚。春初原野上日光照映浮尘而四散,渴鹿遥见,误以为水,疾奔而饮,却啜饮无由。众生正是由于各种干渴的欲望,才执幻为真,作茧自缚。渴鹿阳焰,遂为禅林妙喻。缠缚由心,亦成宗师名言。禅宗将此种观念,表现为睿智的咏吟,并发挥为著名的公案。如大安示众:“若欲作佛,汝自是佛。而却傍家走匆匆,如渴鹿乘阳焰,何时得相应去?”(《传灯》卷9《大安》)白居易《读禅经》:“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全唐诗》卷455)寒山诗:“但看阳焰浮沤水,便觉无常败坏人。”(同上卷806)宗杲颂古:“阳焰何曾止得渴,画饼几时充得饥。”(《颂古》卷26)深情颖脱,情智双丰。四祖道信向三祖僧璨请求接引时,两人有一段对答:

    问:“唯愿和尚教某甲解脱法门。”师云:“谁人缚汝?”对曰:“无人缚。”师云:“既无人缚汝,即是解脱,何须更求解脱?”(《祖堂集》卷2《僧璨》)

    禅机活泼跃动,成为禅门著名公案。后来石头希迁在接引学人时,将此禅机发挥到极致:“僧问:‘如何是解脱?’师曰:‘谁缚汝!’问:‘如何是净土?’师曰:‘谁垢汝!’问:‘如何是涅槃?’师曰:‘谁将生死与汝!’”(《五灯》卷5《希迁》)石头接机,通过峻烈的逼拶手段,充分引发起学人疑情,使学人在大疑中,获得心国本无事、作茧只自缚的大悟。这些公案把《楞伽经》“谁缚谁解脱”的反思进一步形象化、禅趣化,并且使之成为禅师开示学人时直截心源的习惯用语:“一切法本来无缚,何用解他!”(《古尊宿》卷3《希运》)“你一念心自能解缚,随处解脱。”(同上卷4《义玄》)“本自天然,何须自缚?”(同上卷45《真净》)“一切诸法,本来解脱,无有系缚。”(《汾阳录》卷上)汾阳颂石头逼拶学人“谁缚汝”的公案云:

    未息狐疑问上流,如何解脱得心休。承君自解从谁起?直说无生是石头。(《汾阳录》卷中)

    学人未息狐疑,参问宗师如何才能解脱,使心地安宁。石头不愧是大家,并没有絮絮叨叨扯出一段葛藤,而是疾雷破山似地陡然反问,将疑情还给学人自己,让他彻悟无生妙理。不答而答,不说而说,是为直说、妙说。在禅门,为学人“解粘去缚”成了禅师的主要职责。禅师开示学人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使学人认识到作茧自缚的荒唐痴迷,从而一念心歇,顿悟菩提,回归于纤尘不染的生命源头。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