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经典与弥勒图像的大量流行,为弥陀信仰奠定了基础,而弥勒信仰的衰弱,却助长了弥陀信仰的兴盛。
如前所述,净土的种类非常多,在大乘佛教中,佛有多少,净土便有多少。尤其是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药师佛净土更是占据了净土信仰的主导地位,从佛经的数量、石窟的造像,以及信徒的人数来说都是非常多的,净土信仰成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人们主要的信仰内容。在净土信仰发展的初期,弥勒净土信仰是最为强大的,弥陀信仰次之,而药师佛的净土信仰相对较小。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还没有完全分清三大净土的区别,因而尽管弥陀信仰的强大程度低于弥勒净土信仰,但是借助着弥勒净土的发展,弥陀净土信仰也同样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而在弥勒净土走向衰亡的时候,弥陀净土信仰就直接自然而然地取而代之成为主导思想,并最终创立了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净土宗。可以看出,这个宗派虽然沿用了“净土”的名字,但是其实际内涵已经不同了,其供奉对象发生了完全的变化,阿弥陀佛成为主尊佛,追求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是要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从此,人们在提到净土宗的时候,实际上就是特指信仰阿弥陀佛为主尊的这个宗派。但是此前的净土经典与净土信仰却为净土宗的产生孕育了肥沃的土壤,如果没有这片土地的培育,净土宗的产生会比较漫长,而且影响也不会那么广大。其中,最值得记住的就是弥勒经典与弥勒信仰这个完美的体系,无论是为净土宗经典的传播,还是为净土宗信仰根深蒂固地浸入民众之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弥勒经典中,看到了净土宗经典的身影;从弥勒信仰中,造就了弥陀信仰的辉煌。
第一节 弥勒净土经典
主要分为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两大类,统称为“弥勒六部经”,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和《弥勒上生经》,也被称为“弥勒三部经”。
弥勒净土的主宰是弥勒佛,意译为“慈氏”,又称“慈氏菩萨”。在小乘佛教的经典《阿含经》中能看到很多对于弥勒佛及其净土的描述。《中阿含经》卷十三《说本经》中,释迦告诉弟子们说:“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时佛名称弥勒如来……”。弥勒当时也在场,释迦当即向他做了授记(即预言),并授予他“金缕织成衣”。而且他所出世的国家中“人民炽盛,五谷平贱,丰乐无极”[1]。而且,弥勒是释迦身边受法的菩萨,还曾向释迦请教菩萨修行六度所应遵循的方法。释迦预言弥勒于三十劫后当成佛,并从所居住的兜率天宫降临人世,在鸡头国中于龙华树下三次会众说法,第一会度九十六亿人,第二会度九十四亿人,第三会度九十二亿人[2]。这些记载为以后大乘佛教弥勒经典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大乘佛教产生后所出现的有关弥勒佛及其净土的经典,都是在小乘佛教以上经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国所盛行的就是这样的经典,主要包括:
1.《弥勒下生经》一卷,简称《下生经》,全称为《观弥勒菩萨下生经》,又称《弥勒成佛经》。汉译本有西晋竺法护(生卒年代不详)译本一卷。此经唐代已缺。
2.《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后秦著名译经家鸠摩罗什(344-413)译。与前经的内容相同,只是翻译的名称相异,是前经的异译。
3.《弥勒成佛经》一卷,又称《弥勒大成佛经》,鸠摩罗什译。内容与以上两经基本相同,但又增加了大乘佛教中要求人们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修习活动所遵守的六种途径和方法,即所谓“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同时在描述的过程中,又极力渲染出一种神化的氛围。
4.《佛说弥勒来时经》一卷,译者不明,内容与前面诸经相同,是对前面诸经的摘抄。
5.《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唐代著名译经家义净(635—713)译。与以上各经内容基本相同,但是采取的文体形式不同,本经是以偈颂的形式出现的。所谓偈颂是意译的名称,梵文音译为“伽他”、“伽陀”、“偈陀”。是古印度的一种文学体裁,类似于诗歌,一般以固定字数的四句组成,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便于记忆。中国佛教偈颂中除用四句外,还有八句、十二句、十六句、二十句等。
以上五部经从内容来说属于同一类经,讲述的都是弥勒从兜率天宫降生人间成佛的故事。包括弥勒降生、成佛、度众出家等内容。
另外,还有《弥勒上生经》一卷,简称《上生经》,全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则是宣说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及兜率天内院即弥勒净土的种种美妙景象,向世人宣称持戒修行和称念弥勒名号,死后就可以往生弥勒净土。汉译本有南朝宋(420—479)沮渠京声所译的一卷。汉译本译出后,许多人都对此经做了注释,出现了诸多有名的注释本,如朝鲜元晓著《弥勒上生经宗要》一卷;中国唐代僧人、玄藏法师的弟子窥基著《关弥勒上兜率天经赞》二卷;唐代憬兴著《弥勒上生经料简记》一卷等。
[1]《长阿含经》卷六《转轮圣王经》。
[2]《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八、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