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国王舍弃了王位出了家,取名为法藏比丘。法藏比丘有一个愿望,希望通过自己的精进修行,建立一个佛国。他对这个佛国提出了48个要求,也就是他的48个愿望。最终法藏实现了这个愿望,建立了西方极乐净土世界,成为了阿弥陀佛,他的四十八个愿望被称为本愿。世间的人们可以依靠阿弥陀佛本愿的力量,念诵“阿弥陀佛”这一名号,供养经典,持守戒律,修持善心而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经中同时还详尽地描绘了西方极乐净土世界的美好庄严情景。
一、法藏比丘的身世
在无数劫之前,有一位佛出世了,他的名字叫世间自在王如来。他在世间教授佛法,为诸天及世间众生讲说佛法。
当时有一位大国的国王,名叫世饶王,听闻了世间自在王如来所说的佛法之后,困扰的身心突然摆脱了烦恼业障的束缚,获得了自由。他非常高兴,于是便下定决心,寻求至高无上的真正佛智慧。他舍弃了王位和国家,出家成了一名沙门,法名叫法藏,他所修行的是六度、四摄、自觉觉他的菩萨道。
法藏比丘才智过人,毅力坚强,善于思考,没有人能比得上他。而且他对于佛法的坚信和理解在所有的修行者中都堪称第一位。经过一段时间的精进修行之后,使他取得了消除思维困惑的决断性“慧力”,任何邪念、妄见都不能动摇他。于是,法藏比丘来到世间自在王面前,祈望世间自在王如来再次向自己演说佛法,使自己能够修得佛一样的智慧,以便解度众生。
世间自在王如来深知法藏比丘品德高尚,心智高远,誓愿宏大,于是向他宣讲了二百一十亿个佛国净土的美妙,还以自己的神通力使这诸多的净土显现在法藏比丘的眼前,使他亲眼看见了这些净土世界的庄严景象。法藏比丘大为震撼,发下了无上殊胜的誓愿,要对这些佛国净土作以了解。此后,法藏比丘心地清净、寂然安定,心意无所执著,以长达五劫的时间,思维修习,精勤求索,恭慎保持,终于对于世间自在王如来所示现的诸多净土的奥妙真理了如指掌,就如同了解一个佛国净土一样,而且他希望摄取的佛国净土,已经远远超过了诸佛佛国净土的殊胜。这样,法藏比丘便亲往世间自在王如来处所,向他述说了自己的48个誓愿。这四十八愿实际上是法藏比丘对自己要建立的佛国净土的描述、对世间众生所许下的诺言。
二、法藏比丘的四十八大愿
四十八愿实际上是法藏比丘在向世人展示自己将要建立的佛国的情景。如果他所建立的佛国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他是绝对不会成佛,而最终他成了佛,也就是说这些愿望得到了满足,这样的世界也就不再只是愿望中的世界了,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着。这样的48个愿望,给了人们一个希望,一个保证,是一个诺言。法藏比丘的修行更是以身作则的典范。
第一愿:国无恶道愿。要在国土中消除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第二愿:不坠恶趣愿。让国土中的众生寿命终结之后,不堕落于三恶趣中。
第三愿:身悉金色愿。要让国土中的众生全部具足金色之身。
第四愿:三十二相愿。使国土中的众生都具有三十二种大丈夫相。
第五愿:身无差别愿。要使国土中的众生形貌颜色没有美丑差别。
第六愿:宿命通愿。要使国土中的众生能够了知宿世因缘。
第七愿:天眼通愿。要使国土中的众生都能获得天眼神通,能够洞察一切善恶事情。
第八愿:天耳通愿。要使国土中的众生都能获得天耳通的神通,能够听闻一切善恶事情。
第九愿:他心通愿。要使国土中的众生都能获得得知他人心意思想的神通,使他们能够知道千千万万亿个佛国净土中众生心中所想之事。
第十愿:神足通愿。要使国土中的众生获得通达无碍的神足通的神通,可以随意遍游千千万万个佛国世界。
第十一愿:遍供诸佛愿。要使国土中的众生能在一念之间周遍巡历供养诸佛。
第十二愿:成正觉愿。要使国土中的众生远离狭隘思想的束缚,使他们六根清净,不起任何分别之心。使他们断除不想成佛的妄见,往生涅槃彼岸。
第十三愿:光明无量愿。在自己的国土中,要让自己放射无量光明,照遍十方,胜过其他任何诸佛的光明,而且还要比太阳和月亮的光明更亮千万亿倍。
第十四愿:触光安乐意。在自己的国土中,要让那些见到自己光明的众生,或受到自己光明照射的众生感到安乐,慈心作善。
第十五愿:寿命无量愿。在自己的国土中,众生寿命是无限的。
第十六愿:声闻无数愿。在自己的国土中,修成正觉的众生数量无以计算。
第十七愿:诸佛称叹愿。要使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一致称扬自己的名号,赞叹自己的国土。
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要使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除违犯五逆重罪、诽谤正法之人外,只要至诚深心、信愿喜乐,欲生极乐世界者,乃至十念,即可往生。
第十九愿:闻名发心愿。要使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听见自己的名号便发菩提心,修习种种善业功德,发愿往生净土。
第二十愿:临终接引愿。要在众生临终时与诸大菩萨、清净海众,围绕显现于其人前,接引往生净土。
第二十一愿:悔过得生愿。要使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凡是听闻自己的名号,专心系念自己的清净国土,种植一切福德善根,至诚深心回向发愿欲生自己的国土者,都能如愿以偿。原来作恶的人,在听闻了自己的名号之后,能自行悔过,为道作善,持守经戒,命终时往生自己的国土,不再坠入三恶道中。
第二十二愿:国无女人愿。
第二十三愿:厌女转男愿。要使那些厌倦了女人身的众生,听闻自己的名号之后,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发愿往生自己的国土,命终时即转生为男子。
第二十四愿:莲花化生愿。要使十方世界众生往生净土者,都能在七宝莲花池中化生。
第二十五愿:天人礼敬愿。让十方世界众生,听闻自己的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诸天世人,无不致敬。
第二十六愿:闻名得福愿。让十方世界众生,凡是听闻自己名号的众生,寿终之后,都能转生尊贵之家。
第二十七愿:修殊胜行愿。让十方世界众生,时时勤修断淫无欲的清净殊胜之行。
第二十八愿:国无不善愿。要使自己的国土中没有不善这个概念。
第二十九愿:住正定聚愿。要使自己国土中的众生一条心,都得到不退转菩萨的正定之聚,永离身心燥热之烦恼,享受清净无忧、不执不着的心境。
第三十愿:乐如漏尽愿。要使自己国土中的众生享受的快乐,如同修行达到断尽一切烦恼的阿罗汉一样。
第三十一愿:不贪计身愿。要使自己国土中的众生不再生起想的念头,不再贪执计较,堕于烦恼。
第三十二愿:那罗延身愿。要使自己国土中的众生,都有无量善根和强壮的体魄,像天界中的护法天神金刚那罗延一样。
第三十三愿:光明慧辩愿。要使自己国土中的众生被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
第三十四愿:善谈法要愿。要使自己国土中的众生,善于演说诸多佛法的精深奥妙之理。
第三十五愿:一生补处愿。要使自己国土中的众生,都能达到一生补处得候补佛位。
第三十六愿:教化随意愿。使那些从净土世界中自愿返回世俗世界普渡众生者,能够在世俗世界中随心所欲地修习,随心所欲地教化众生。
第三十七愿:衣食自至。要使自己国土中的众生能想到的任何东西,如衣物、饮食或种种供具等,能立刻出现在他们面前。
第三十八愿:应念受供愿。要使自己国土中的众生对于十方诸佛的供养,只要在一念之间就可达到。
第三十九愿:庄严无尽愿。要使净土世界中所有器物都庄严清洁,光艳明丽,样式、色彩奇特无比。
第四十愿:无量色树愿。要使净土世界中有无数五光十色的树木。
第四十一愿:树现佛刹愿。在净土世界的宝树之间可以见到佛国净土的一切景象,就像人们用镜子观看自身的面貌一样。
第四十二愿:彻照十方愿。使自己的极乐世界如同一面明镜,将十方世界无穷无尽、不可言说的诸佛国土照彻无余。
第四十三愿:宝香普熏愿。使净土世界的大地、天空、亭台楼阁、池塘流水等都用无数的宝香来合成,香气散发到十方世界中,众生闻到这种神奇的香气,都会修行佛道。
第四十四愿:普等三昧愿。使十方佛国中的诸位菩萨,听闻自己的名号后,都会立刻证得自在无缚、解脱生死、诸佛皆现的念佛三昧,使心安住于不散乱的“三摩地”境界之中,直到成就佛位。
第四十五愿:定中供佛愿。使十方佛国中的诸位菩萨,在禅定的状态下,依然能够行供养之功德,在供养无边无数诸佛的同时,使禅定的意义不曾失掉。
第四十六愿:获陀罗尼愿。使在自己极乐世界之外的其他世界中的诸位菩萨,听闻自己的名号后,能够证得脱离生死之大法,获得陀罗尼明咒神通,清清净净,欢欢喜喜进入无差别的境界。
第四十七愿:闻名得忍愿。使在自己极乐世界之外的其他世界中的诸位菩萨,潜修菩萨行,具足一切佛果所需的功德,获得音响忍(即听音响而悟道)、柔顺忍(即慧心柔软而悟道)和无生法忍(即离相而悟道)等三忍而悟道。
第四十八愿:现证不退转愿。使在自己极乐世界之外的其他世界中的诸位菩萨,实现不退转而成正觉。
当时法藏比丘说完此48个大愿之后,大地普遍六种震动,天空落下殊胜妙华,空中传出音声赞叹:“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以上的四十八愿包含了三个内容:其一是摄法身愿,即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一定要庄严佛身,如希望光明无量、寿命无限等。其二是摄净土愿,指法藏比丘所要建立的是怎样一个美妙净土,如在这个净土之中,一切万物严净光明,形色美妙各异,宫殿楼观、池水花木都用宝香合制而成等。其三是摄众生愿,是法藏比丘在誓愿中为众生所作的许诺,如只要听闻他的名号、念他的名字,其人就会被他接引往生极乐净土世界,或得到一生补处的佛位,哪怕曾犯有罪过也无妨碍
《无量寿经》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影响之所以很大,从四十八愿中就不难看出原因。大乘佛教提倡的经过自己修行以达到自觉觉他的目的这一观点,在这里也被体现出来了。法藏比丘是因为自己的勤奋修行才获得佛果,这是其功德所致的结果,而众生也正因为他的这种功德获得利益,得到解脱。这点与主张自身修行、自身解脱的小乘佛教是截然不同的。四十八愿后来成为善导创立净土宗他力思想的主要来源与依据。
三、极乐世界的美妙景象
法藏比丘的四十八大誓愿中,对于净土世界美妙景象的期盼全部实现了。这里国界严净,光明遍照,寿众无量,宝树遍国,道场恢弘,楼台庭阁、泉池交错,众生容貌奇特微妙,超越了所有世间众生。德风华雨,受用具足。本经对于极乐世界的描述可以与《阿弥陀经》中的描述互为参照与补充。
四、三辈往生
将一切众生凡是诚心誓愿往生极乐世界者分为三个等级,即三辈。
上辈往生者是抛弃了任何世俗欲望,出家做沙门,发菩提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修行积聚各种功德,以求往生的人。
中辈往生者是不能出家做沙门大修功德的人。但他们却发有寻求佛教真理的菩提之心,一心诚念阿弥陀佛的名号,随自己的能力而修行及做功德;奉持斋戒,建造佛塔、佛像,以饭食供养出家僧众;在佛殿前悬挂彩幡,燃烧灯烛,散花烧香;又以这些功德回响众生,使他们也誓愿往生极乐世界。
下辈往生者是能发求取佛教真理之心,一心一意诚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对阿弥陀佛始终保持欢喜、信仰,毫无怀疑,以至于以至诚之心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
三辈往生说中,上辈实际上是指福慧具修的人,中辈是但能修福者,下辈是但发心而已。在《观无量寿经》中也同样提出了此种观点。但是,在《观经》中,下品下生者还包括了造五逆罪的人,这点与本经不同。历来释经家对此亦作过解释,认为《观无量寿经》所说是观法,体现的是如来的悲愿,而《无量寿经》则着重讲述众生的信修,这也是二者不同的地方。
三辈往生之说点明了众生的信、修两个重要内容,其中对于阿弥陀佛应该保有的至诚心、深信心和回向发愿心是必不可少的。
五、修行方式
第一,持名念佛。这是对一切众生的要求,也是众生能够往生净土时,自身必须具备的条件。《无量寿经》所提出的“持名念佛”的观点,也是区别于其他佛教各派的一个重要方面。持名念佛必须在诚心信佛,愿求往生的基础上进行。
第二,十念往生。《无量寿经》提出的十念往生之说,各家解释不同。昙鸾《往生论注》中认为是忆念阿弥陀佛的总相、别相,也就是整体和各个局部的形象,心无他想即为一念。如此持续十次,名为十念。而善导《往生礼赞偈》、《般舟三昧行道赞》、《观经四帖疏》中都认为是称念十声“阿弥陀佛”,怀感在其《释净土群疑论》卷三中也持同样观点。而且在其后的佛教徒中仍以后者为多,这点使净土思想更趋于世俗化了。
第三,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净土经典。
第四,持守禁戒,坚守不犯,对众生乐善好施,将自己所做的功德善根,全部毫无保留地施予众生,让他们得到安乐。
第五,坚持十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说假话,不说奉承话,不恶语伤人,不搬弄是非,不贪得无厌,不生气愤怒,不痴心妄想。
第六,不能出家修行的人,可以在空闲时刻,端正身心,断除一切世俗念的干扰,不生愤怒、憎恨、嫉妒之心,不贪婪吝啬,不猜疑,要孝顺父母,忠于国家,这样也达到了修行的目的。
六、劝勉众生
这是针对世间众生而言的。因为贪欲之念的长期积累,使他们无田忧田,无宅忧宅,家眷、财物,有无同忧。欲望与获取总是同时增长、没有止境。从而引发了种种恶习、恶行,导致人们贪于财色,造成父哭子,或子哭父,或兄弟夫妇更相哭泣的悲惨景象。
这些悲剧的原因都是众生不信受经法,分不清善恶,不知道因果报应的规律而造成的,因而众生应当选择善业,修持“五善”,这样才会舍弃“五恶”、“五痛”、“五烧”之苦,获得福德,让转瞬即逝的人生能够有条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谓“五恶”就是违反五戒的恶行,包括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由五恶所带来的五种苦果,活着的时候会受到世间法律的制裁,死后便会堕入恶道,称为五痛。苦痛难忍,像火烧身一样,没有解脱之日,故比喻为五烧。
在五善的修持中,居于首位的是不能恃强凌弱,其次是要依照法规准则行事,第三要心胸正直,第四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真诚对待朋友,不搬弄是非。第五要保存报恩之心。因果报应是存在的,现世人们的贫富穷达,是前生所造善恶诸业而决定的,今生的善恶行为,业必然导致后生的罪福报应。《无量寿经》将“三十因果”的理论做了明确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