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顺大师的著作字字珠玑
现在我们再从华严宗的宗教教义部分回转到华严宗的哲理部分。如果我们把华严宗的发展,同其他大乘佛教来比较的话,譬如就以三论宗与天台宗的第一代、第二代的宗师而论,往往并非一开始就是第一流的思想家,而且须经过慢慢的演进,才能使那一个思想体系变成一个气魄很大,或者理路渐趋完美的境界。在第十讲中我们已经详细解说,因为在华严宗的思想里面,几乎可以说那个开山祖师杜顺大师,他已经面面顾到他以后在两百多年中,对于各种思想问题的发展,而且他都能拿极短的寥寥一二千字,或三四千字,就可以把许多重要的问题都照顾到了。从这一方面上看,杜顺大师可以说是中国大乘佛学开始祖师中的第一人,如果要勉强来说,像三论宗的僧肇大师,及法相唯识宗里面的所谓慈恩窥基大师,可以与其相提并论,但是他们仍然不能够将各方面的问题都兼顾到。
所以关于华严宗的第一个大宗师杜顺和尚,杜是他的俗姓,事实上他的名字叫做法顺。在佛学的传说中都说他是印度文殊菩萨来转世的,其实就以他智慧之高来说,也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可惜他所留传下来的著作,可以说是非常少。虽然说它少,但是却是非常精要。譬如他的《华严五教止观》,固然只是很简短的一篇文章,可是字字珠玑。同时他又有一篇《华严法界观》,假若不是华严宗的第四代同第五代的宗师,对于这一篇文章来加以批注的话,也许这一篇大文章也早就给埋没掉了。幸好澄观大师有《华严法界玄镜》,宗密大师有《华严法界观门注》,我们可以说藉着这两个注,才把原文保留下来,否则几乎连原文也都丧失掉了。
2.要了解杜大师的思想先体会《如来现相品》
现在假使想要了解杜顺大师的主要思想,事实上可以说就是要先了解在佛学的演进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口号,这个口号不仅仅是华严宗要喊,就是天台宗的三祖智*(左岂右页)大师也老早就提出来了,也就是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当然智*(左岂右页)大师所提出来的这两句话,也是从晋译的六十卷《华严经》里面所得来的。现在我们就来详细说明这两句话的含义。记得我们在第八讲中已经说明,在《华严经·世主妙严品》里面,由释迦牟尼所发的智慧之光是会众三世诸佛清澈纯洁光明的宇宙法身,所谓“毗卢遮那佛”的这一尊法身佛,经由其所放齿光、眉间光,再转到足下相轮放光,渐次足趾放光、足趺放光、膝轮放光,然后再回转到眉间放光。而这一连串的光一放出去之后,可以说是把一切差别世界,首先从物质世界的结构看,经过它的点化后便转变成为有情世界,及生命世界里面的各种境界,再把它转变就成为代表精神世界的金色庄严世界,一起都拿这个精神之光的力量,把它很透彻的照耀出来。经过这样子的一照耀之后,便彰显出世界的各种不同层次的结构,而且各种层次之间的脉络是互相贯通的,因此这样子一来,便能把差别的世界,变成为一个统一和谐的存在体。关于这一点在《华严经》的思想领域中,我们可以从唐译的八十《华严》的第六卷里面有所谓《如来现相品》第二,如赞颂云:“无量劫中修行满,菩提树下成正觉,为度众生普现身,如云充行尽未来。”“如来一音无有量,能演契经深大海”。“三世诸佛行有愿,菩提树下皆宣说,一刹那中悉现前,汝可速诣如来所”。“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如来一一毛孔中,一切刹尘诸佛坐”。“如来安处菩提座,一毛示现多刹海,一一毛现悉亦然,如是普周于法界”。“一切刹土微尘数,常现身云悉充满,普为众生放大光,各雨法雨称其心”。“如来甚深智,普入于法界,能随三世转,与世为明导。诸佛同法身,无依无差别,随诸众生意,令见佛色彩。具足一切智,行知一切法,一切国土中,一切无不现”(注一)。从以上所引的这些,假使把它口号化,就是“一即一切”,或者是“一切即一”。这就是说“一”同“多”,如果根据逻辑(logic)上面的一个根本原理,就是互摄性原理、旁通性原理。能够掌握互摄性原理、旁通性原理,便能了解“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就是在互相摄受的原则下,而展现了无碍自在而又圆融无尽的境地。
但是事实上,《如来现相品》是一段很长的文字,首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道场里面,把他最高的宗教精神,同最高的哲学智慧,利用一种特殊的文字,所谓放光说法,在其众齿之间,放佛刹微尘数光明,所谓众宝华行照光明,出种种音,庄严法界光明,十方佛坐道场现神变光明,充满法界无碍光明,妙音称扬一切佛名号光明。以这样的放光作精神语言的征兆,而把差别世界里面的各种境界中的世间主,所谓佛——精神的主脑——过去世的佛、现在世的佛、未来世的佛,通通征召到他的菩提道场来,然后他再说法。当然他的说法是藉着这个光明所普遍的照耀,再变化成普遍的语言。因此对于天空上面的大气现象,太空里面的天文现象,海洋里面水的现象,地球上面各种自然物的现象,这些都一一变做自然语言,把他所说的法,再普遍地一起展转传到宇宙的每一个角落里面去。综合了过去、现在无量数佛的神变光明聚集在他一身,然后再拿他的精神力量,去感召无量数的大菩萨。当这些大菩萨也普遍被摄受开觉了之后,他说:“其诸菩萨,身毛孔中,一一各现十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宝种种色光明。一一光中,悉现十世界海微尘数诸菩萨皆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此诸菩萨,悉能行入一切法界诸安立海所有微尘,彼一一尘中,皆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诸广大刹。一一刹中,皆有三世诸佛世尊。”(注二)这就是说明当整个宇宙的各种差别世界里面的精神主体,即所谓的大菩萨,也都普遍被诸佛说法的精神感召了。当被摄受开觉了之后,每个大菩萨也都能够发现一个智慧之光,再拿他的智慧之光“遍入一切法界诸安立海”。
3.在互摄性、旁通性原理下发挥统一和谐的存在整体
根据以上的观点,可以说众般差别世界的构造,同它中间旁通统贯的关系,都在这个精神感召之下,也都变做一个最高的智慧。然后对于这许多大菩萨开觉了智慧光明之后,也同样的将这些智慧贯注到其他差别世界里面的每一个角落,不仅仅是贯注到精神的中心,而且是它的精神力量再贯注到世界上面。如果我们用近代科学所惯用的名词来说,就是要贯注到一切物质的分子构造、一切物质的原子构造之内。这样子一来,才把整个的色界转变成为精神界的构成分子。到了这个时候,一切精神的差别世界、一切生命的差别世界、一切物质的差别世界,都转变成为庄严的精神世界。因此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之下,可以说他已实现了佛法里面的各种法门。其实佛法里面的各种法门,就是凭藉着精神力量的智慧光明,展转传播到一切有缘众生,把本来不可理解、不可思议、不可以说明的世界领域,均变作可以理解、可以思议、可以说明的精神领域。这样子一来,便可以看见整个的差别世界,从它的互相摄受、旁互融通的这一个普遍关系里面,把整个多元的差别世界的结构,都变做立体的贯注,成为一个精神统一的和谐体。《华严经》中的《世主妙严品》及《如来现相品》,就是根据这个“互摄性的原理”、“旁通性的原理”加以发挥的。
4.以佛陀的精神性为起点随缘点化最后变成金色庄严世界
所以倘若根据这个主要原理为基准,就好像以毗卢遮那佛的精神之光,展转贯注到大菩萨,由大菩萨再展转贯注到其他的菩萨,其他的菩萨再根据他们的慈悲心可以烘托出来,再把他的精神力量展转贯注到一切声闻乘、缘觉乘、天人及一切有情众生所处的凡夫地。那么这一切的凡夫也都会随着这个转变而脱离凡夫地。就好像《十地品》里面所讲的,凡供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再变做初地欢喜地、二地离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难胜地……一直变成七地远行地菩萨。然后从七地以后再经过不动地的八地成大阿罗汉的阶段,就变成大菩萨,这个大菩萨再到十地法云地之后,马上再经等觉、妙觉而升到佛刹土,变成佛。所以从这一方面看起来,《如来现相品》里面,就是佛陀展转向下回向的精神力量,他把他的慈悲愿力的精神力量,贯注到各种不同的世界层次里面,去度化不同种类的众生。然后这样子一来就拿佛陀的精神力量,把整个的色界变成生命界,生命界变成调伏方便界,然后再变做精神世界。如此一来,那么各种世界都展现成为功德庄严、芳菲蓊勃的华严境界。
然后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便看到《华严经》第六卷里面的赞颂——“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如来一一毛孔中,一切刹尘诸佛坐,菩萨众会共围绕,演说普贤之胜行。如来安处菩提座,一毛示现多刹海,一一毛现悉亦然,如是普周予法界”。这就是以佛陀的精神性为起点,然后随缘点化一切非精神世界,使它们变成生命境界,再由生命境界升华到最高的精神力量,根据最高的智慧力用,而把普通的世界都转变成为金色的庄严世界。这样子一来,我们就可以说世界的来源都是从佛性所展转变化而来,所得到的是“无穷缘起”的一种结论。而这些都是在第六卷《如来现相品》里面的赞颂中所获得的必然结果。
5.了解《如来现相品》及《入法界品》才知法界缘起的意义
倘若我们把以上的赞颂偈句与经中长文都完全弄清楚了之后,那么我们将会由此而导引出华严宗里面的中心思想——“无穷缘起”。无穷缘起又称为“法界缘起”,或者称为“佛性缘起”。假使我们从《华严经·如来现相品》中仔细研读,就可以把无量数的差别世界,透过旁通统贯的互摄性原理而变做十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宝种种色光明庄严世界海,而悉能遍入一切法界诸安立海。从这一点来看,然后我们再参酌《华严经·入法界品》里面,引用一位天才的青年善财童子,受到文殊菩萨的智慧灌顶(注三),再受普贤菩萨广大行愿的指引而产生行动力量,也就是要想悟入法界,是要悟入毗卢遮那佛的法身境地,就必须以行愿的普贤菩萨为主,而以智慧的文殊菩萨为宾,然后才能表现出种种创造性的生命。换句话说,就是由此而点缀善财童子实地活跃的去求道为中心,因而构想出其巡历五十三阶位地次的善知识,最后便能使他的精神提升到弥勒菩萨的大楼阁里面。这时候的弥勒菩萨,就等于是过去无量数佛的化身而显现在人间,是为了要展示佛陀的精神力量。所以当善财童子一进入到弥勒菩萨的庄严楼阁,就变成什么现象呢?这个现象在印度的称呼就叫做“帝网”。这个“帝网”又是什么呢?就是印度民族的一个民族神——Indra(印陀罗),这个Indra(印陀罗)他的光明就彷彿是一粒大的明珠,这颗大的明珠如果把它安放在一个大厅里面,它发出来的光芒可以普遍照耀到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上、下十方,也就是一切空间的构造里面的各个spatial dimensions(空间的向度)。
也就是说在各种空间的现象里面,都安放了其他的珠子,而由中间的珠子所放出来的光芒,都可以互相旁通展转反映,一方面是接受,接受之后又放射出去,放射出去的光芒又可以再反映到别的珠子,反映了之后又再放射。这样一来就变成珠光交网的状态,这就是善财童子进入毗卢遮那佛所彰现的弥勒菩萨的庄严大楼阁中,他便周遍观察,如云:“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阿僧祇宝以为其他,阿僧祇宫殿,……阿僧祇道路,皆七宝成。……如是等无量阿僧祇诸庄严具以为庄严。又见其中有无量百千诸妙楼阁,……广博严丽。又见其中不相障碍,亦无杂乱。善财童子,于一处中见一切处,一切诸处悉如是见。尔时,善财童子,见毗卢遮那庄严藏楼阁为是种种不可思议自在境界,生大欢喜,踊跃无量,身心柔软,除一切想、除一切障、灭一切惑,所见不忘、所闻能忆、所思不乱,入于无碍解脱之门。”(注四)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善财童子在那里面,所谓佛、大菩萨、菩萨,乃至于凡夫成为菩萨、菩萨成了大菩萨、大菩萨又成了佛,都彼此在那里面做精神生命的接触,做精神光明的交流。然而在一个整体的宇宙领域里面,一切的精神生命都变成交光相网的状态,所以我们就用印度的比方,称它为“帝网”(注五),也就是印度的民族神Indra(印陀罗)所放出来的光明。这样放射出来的光明,就好像密宗里面的智慧光明的灌顶法,经由上师的加持而普降光明甘露,而使普遍的精神体也都能在不同的解度里去承受;在承受了之后,然后又再度展转放射出去,又有其他无量数的精神体再度获得承受而获得光明。
假使照以上所讲的,各位仍然觉得虚玄奥妙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利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说,譬如我们现在坐在一架直升飞机上,从直升飞机上我们将一块一百磅重的大石头,投到碧潭中心的桥底下,马上就激起一大片的浪花,这一大片的浪花假使没有受到别的阻碍,一定会扩大它的波纹,而向东、西、南、北四方上下去扩大。同时如果我们再设想假使碧潭上面不仅仅是一座桥,而是东、西、南、北四方各方向同时有许多座桥,桥上面的许多人都看见直升飞机所投下的石头,而在水面上引起了大波纹之后,便纷纷抓起沙石也投到水面上,因此便造成许许多多的小波纹,而且这些小波纹也是不断的在那里逐渐地扩大。如此说来,那么整个碧潭的平静水面,就变成一个波心互相交网的状态,而且是整个碧潭皆由小圈子套大圈子再套小圈子,而所有无量数的波纹就在那里一起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波的网,也就是交波相网。不过对于我所举出来的这一个说法,也仅是从平面的立场来看它的结构,假使我们现在把碧潭当做一个玻璃的透明模型结构体,然后将它摆在旋转机的上面让它转。这样子一来,碧潭就不是一个平面空间的结构体了,而是一个立体的空间结构体。
因此假若我们了解了一个平面上的交波相网的关系,那么必然会对在回旋机上面所表现出的整个波纹上面的结构,在它立体的交波相网的状态,也可以了解。通过了这样的一种了解之后,自然我们也就可以了解善财童子面对着弥勒菩萨的庄严藏大楼阁里面,所周遍观察到的情形,中间是过去无量数的诸佛,然后化身变做Ar-chetypal Buddha(毗卢遮那佛,意为原型),他把过去无量数的佛所具有的最高精神成就,都凝结在他的这一个清净光明遍照的法身里面。因此,他这一尊大佛的法身所投射出来的光明,不仅仅是他自己所放射的光明而已,而是说在这个里面隐含有一个spiritual rein-forcement(精神的增强充养因素)在里头。换句话说,就是要把一切过去无量数诸佛的精神成就,都摄在他这个精神力量的中心里面,再转放出去而变做无穷精神光明的来源。
在这里我们又可以再举一个比方,也就是以集中在毗卢遮那佛的这一个最高的精神中心,譬喻成就像一颗大的珠宝,当善财童子一进到弥勒菩萨的大楼阁里面去时,因为他们是代表南行的求道者,巡历而获得五十三阶位地次的善知识,就是代表着五十三种不同的精神生命,把他们的经验都集中在善财童子一人身上,所以他一到弥勒菩萨的大楼阁前时也变成一颗雪亮的珠子。这样子一来,他首先就是要承受中间所凝集而成的那颗宝珠——所谓由毗卢遮那佛所放射出来的精神之光。而且他自己也觉得这个光并不只是停留在他本身就算了,他还要再放射出去,第二颗珠宝又接受了,然后第二颗珠宝也反射出去而照到第三颗珠宝,然后第四颗珠宝,于是辗转到第一百颗、一千颗、一万颗……无穷数量的珠宝,在那个地力,彼此一方面摄受光,第二方面反映光。这样子一来整个的精神宇宙里面,就可以说都是互相交网的波纹,互相交网的光明,如此说来,就形成彻始彻终、彻上彻下、彻头彻尾的光明纯洁的精神体,在那个地方辗转播送他生命光辉上面的精神。而当这个力量放射出去之后,马上就有别的精神中心来承受它,一承受了之后再放射出去,产生了reinforcement(增强充养)。
假使我们懂得这个比方,就可以晓得杜顺大师《华严法界观》这篇文章,它产生的来源:一个就是《如来现相品》;一个是《入法界品》里面以善财童子进到弥勒菩萨庄严大楼阁,他能将极高度的哲学智慧一培养成功之后,就能将他的生命投注到精神宇宙的最高峰,一方面是承受宇宙无穷的精神光明,而另方面他又能将它放射出去而达永无止境的精神光明,辗转在宇宙里面流转,永远照耀着。于是在这么一种情形之下,杜顺大师再写一篇极简短精粹的文章,就是《华严五教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