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教和大乘中观宗都只谈前六识,就是意识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而不谈阿赖耶识和末那识。而以为识依根起,眼识依眼根起、耳识依耳根起、鼻识依鼻根起、舌识依舌根起、身识依身根起,意识以前一念意识为根而得生起。瑜伽宗建立阿赖耶识和末那识而以末那为意根,第六意识依第七末那识而得生起。
眼识缘色尘,耳识缘声尘,鼻识缘香尘,舌识缘味尘,身识缘触尘,意识缘法尘。各各识的分别作用是各各识以阿赖耶识所变现的各各尘为疏所缘缘,而于自识相分生起境相,见分以相分为亲所缘缘,然后自证分缘见分,证自证分缘自证分,如此了别,执为外境。前五识只能了别各各境的自相,只能了别现在,只能刹那了别。意识能了别法尘的自相和共相,能了别现在,也能了别过去与未来,能刹那了别,也能相续了别。因此前五识只有现量,而意识具足三量,五识了别必定同意识俱起,否则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
对环境认识的过程是先有前五识因根尘相触而率尔心生,同时便有意识的率尔心。其次,继起意识的寻求心,根据经验寻求此境的是非好坏,然后起意识的决定心,肯定其是非好坏。然后起意识的染净心,对于是的好的美境起贪,对于非的坏的逆境起瞋,对于中平的境起舍。染净心相续便是等流心,与此同时引起前五识的同性等流。因此诸事的生起,第一,必定依托于各自种子(因缘依)。第二,前五识必定依托于五根(自境所依)、第六识(分别所依)、第七识(染净所依)、第八识(根本所依),此四中随阙一种,必定不能生起。意识必定依托于第七识、第八识,此二中随阙一种,必定不起(俱有依)。第三,必定依托于前念识。前念识不灭,后念识不得生起(开导依)。
如是诸识各各由种子而生起现行,还熏第八识而成自种,同时前五识所起相分既是托第八识的相分而生,便还熏成第八识的相分种;第七识托第八识的见分而生,便还熏成第八识的见分种;第六识具缘第八识的见分和相分,便还熏成第八识的见、相二种。如是熏习,常无断绝,如是异熟种无断绝时。
有情日常生活所依仗的主要是第六意识,修行道业所利用的也是第六意识。也就是用第六意识观察生空、法空的道理。最后至见道位时转第六意识成妙观察智,洞达二空。至成佛时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成就自利利他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