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宗概要 第二章 瑜伽宗 第十八节 六种住与五位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瑜伽宗分别修行由凡夫至成佛的阶段为五位或六种住。六种住是:一、种性住,即是修行的开始,种性喻如人的家族姓氏,不可更改。种性便是生在佛家不可改转,所谓入住位。二、解行住,是依解起行,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位,总称为三贤位。三、净心住,就是十回向满,进入初地,最初明见真如理,破除一切见惑。四、行道迹住,是自初地至七地,以有功用心修习真观,渐次断思惑,有行道证入之迹。五、决定住,就是自第八地至第十地,无功用道,任运增进,决定不退。六、究竟住,就是等觉地和佛地。
    六种住之中,后五位的建立与中观宗相同,只是对最初种性住有所争论。中观宗主张一乘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瑜伽宗既主张一切由种子生现行,生死是有漏种子所生的现行,道业是无漏种子所生的现行。无漏种子有两种:一是本性住种,是无始以来依附于阿赖耶识,法尔所得的无漏种子,这是一切有情都具有的。二是习所成种,是由闻、思、修熏习所成的无漏种子,这不是每一有情所同具的。这习所成种有五种不同:一声闻种性、二缘觉种性、三佛种性、四不定种性、五无种性。具声闻种性和缘觉种性的有情是定性二乘,只能得小乘涅槃,唯有佛种性的有情和不定种性的有情(回小向大)可以成佛。无种性的有情只能轮回六趣,决定无有道证。种性住便是具有习所成的佛种性,决定可以发菩提心,行菩提道。
    五位是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资粮位相当于第二解行住,见道位相当于第三净心住,修道位相当于笫四行道迹住和第五决定住,究竟位相当于第六究竟住。五位所特殊是增加了加行位。以出门旅行为譬,资粮位如准备出行所须的资财糗粮。加行位如财粮已充足,捆扎行李。见道位如开始启程。修道位如上路前进。究竟位如到达目的地。以时间而论,资粮位须时一阿僧祇劫;修道位中初地至七地为一阿僧祇劫,八地至十地为一阿僧祇劫;见道位仅一刹那心;加行位一生多生不定。
    资粮位是但能信解唯识的道理,而不能证得能取、所取皆空。以有所得修行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以自利利他,用来培植累积自己的福德和智慧,并磨练自己的勇猛心情,进修不退。当福智培植到一定程度,便必须进修加行,方能见道,体会能取、所取皆空。见道以后,才能如实修行。
    加行位有四个阶段,所谓暖、顶、忍、世第一。加行位是正修唯识观。观察一切事物的名、义、自性(个体)、差别(属性)都是假有而无实。名是语言文字,义是依名所表达的意义;自性是事物的自体,差别是事物的属性。这能诠的名字既是假立的,名所表示的义意也不会真实。根据能诠的名和所诠的义去推求事物的自体和差别,也不可得。只不过是用假立的名言为因,经过忆念,生起领解而已。初观此名、义、自性、差别的法都是自心变现,假施设有,实不可得,便证所取空。进而观察能取之识也空,因为所取的境与能取的识是相待而有,离了能取的识,无有真实的境;离了所取的境,也无有真实的识。当开始观察名、义、自性、差别,唯是自心变现而无实,是暖位。进而观察成熟,决定认可,便是顶位。这二位中是依能取识观所取空。进而观能取识也空而无实,知能取空是忍位。进而观能取、所取皆空,唯存有空相,便是世第一位。
    能舍离空相,以无所得智顿断分别所起烦恼障(人我见)和分别所起的所知障(法我见),证得人空与法空所显的真如理,这便是见道位。
    依见道位如实所见的真理,数数修习,逐步断除修所断的烦恼障,这便是修道位中十地的进修。
    最后到究竟位,断除修所断的所知障和一切习气,证得佛果,尽未来际化度有情。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