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正法 第一节 佛法甚深

作者:出处:
分享到:

 
    释尊修证而得究竟解脱的,名为法。佛是正法的圆满体证者,教法由佛而传出,所以名为佛法。佛法出现于印度,与印度的(及一切)神教,有根本的不同处,是一般人所不容易信受契入的,所以说佛法甚深。说佛法甚深,并非说教典与著述繁多,“法海汪洋”,不容易充分了达;也不是说佛法是神秘莫测的,或法义圆融无碍而博大精深的,那为什么说佛法甚深呢?如实地说:佛法本来如是,是无所谓深不深、难不难的;如果说是深是难,那是难在众生自己,深在众生自己。如过去善根到了成熟阶段,佛法可说是并不太深太难的。如释尊在王舍城,异学删阇耶的上首弟子舍利弗,见五比丘之一的阿说示,威仪具足,诸根澄净,就问他老师是谁,学什么法?阿说示简要地说:“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舍利弗听了,当下就悟入,得法眼净。舍利弗回去,他的好友大目犍连,见舍利弗的神色澄净,问他得到了甘露吗?舍利弗将经过告诉他,也说了“诸法从缘起”偈,目犍连也悟入了正法。于是二人率领了二百五十弟子来见佛,成为佛的弟子。①这不是言下直入吗?也许有人要说:舍利弗与大目犍连,一向是从删阇耶修行,早已成就戒、成就定,所以能直下悟入。那不妨再举几则事实来说明:
    一、波罗奈的长者子耶舍,一向过着奢侈的欲乐生活。一晚,忽然感到了物欲的空虚,内心非常不安。一个人外出,走向山林,喃喃自语地说:“祸哉!祸哉!”那时释尊在露地经行,见到了就对耶舍说:“这里没有灾祸。”耶舍坐下来,佛为他说法,当下就悟入了正法。②这还可以说:耶舍虽长在欲乐生活中,内心已激发了厌患的情绪。但二、毗舍离的郁伽长者可不同了。郁伽长者与妇女们,在大林中饮酒欢乐。在酩酊大醉中,见到释尊,就忽地清醒了。佛为郁伽说法,也就当下悟入。③这二位,是从贪染欲乐中来的。三、鸯掘魔罗是一位逢人就杀的恶贼,行旅非成群结队,不敢通过。释尊从那边过,鸯掘魔罗执剑赶来,却一直追不上,口呼“沙门住住”。佛答应说:“我住汝不住。”鸯掘魔罗觉得话说得离奇,问佛是什么意思。佛为他说法,鸯掘魔罗也当下悟入;放下刀箭,从佛出家。④如果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圣)”,这是最真实的事例。这一位是从残暴瞋害中来的。四、婆四吒婆罗门女,六个儿子一个个的死了。想儿子想得发了狂,裸体披发,到处乱跑,跑到弥絺罗庵罗园来。见佛在为四众说法,清净严肃的气氛,使她忽而清醒。觉得自己裸体可耻,就蹲了下来。释尊要阿难拿衣给她披上,然后为她说法,也得到了信心清净。不久,第七子又死了,她不再忧恼哭泣。劝他的丈夫出家;自己也出家,得阿罗汉果。⑤五、周利槃陀迦生性愚笨,四个月读不熟一偈。释尊教他拂除尘垢,渐渐的理解到拂除心垢,终于也证得阿罗汉。⑥这二位,是狂乱愚痴的一类。贪染欲乐的,残暴瞋害的,狂乱愚痴的,周利槃陀迦以外,都是在家的,一向没有持戒修定的,一旦听到了开示,都能当下知法、入法,佛法似乎也不一定是甚深难入吧!
    这几位特出的事例,到底是希有的,如不是过去生中的善根,到了成熟阶段,是不可能这样顿入的。佛法到底不是容易契入的,释尊为了众生——人类的难以教化,起初曾有不想说法的传说。众生的难以教化,问题正在我们——人类自己,这是经、律一致说到的。如《相应部》(六)“梵天相应”(南传一二·二三四至二三五)说:
    “我所证法甚深,难见难解,寂静微妙,超寻思境,深妙智者之所能知。然此众生,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故,众生于此缘性、缘起难见。一切诸行寂止,一切依弃舍,爱尽、离、灭、涅槃,亦甚难见。若我为众生说法,不能解了,徒自疲劳、困惑。”
    缘起是为缘能起的依缘性,涅槃是生死苦迫的彻底止息。缘起与涅槃,是一切众生所难以通达的。众生没有不是爱乐、欣、喜阿赖耶的,是不能通达甚深法(也就不能解脱)的原因所在。佛说生死的原因——集谛的内容是:“后有爱,贪喜俱行,彼彼乐著”,可见爱乐、欣、喜阿赖耶,正是生死的症结所在了。阿赖耶译为“藏”,或译作“窟宅”、“巢穴”,如幽深的窟穴一样。众生的向外延申扩展,“我所”是无限的,但还可以收敛、放弃,放弃外在的一切(当然不会彻底的);内在的自我爱著,深闭固拒,如潜藏在幽深的洞窟一样,是难以放弃的。众生是太难以解脱了!传说梵天知道佛不想说法,特地从天上下来,请佛说法。众生的确不容易受化,但到底也有烦恼薄而根性利的。如莲花那样,也有长在水面上的,如经日光照射,就会开敷;众生极难化度,但到底也有可以度脱的。这样,佛才决定为众生说法。这一传说,表示了一切神教,神教中最高的创造神,所有的宗教行,都不能解决生死(世间)的苦迫,而惟有仰赖佛法。佛法是不共世间的,与印度婆罗门教,东方新起的沙门文化,有根本不同的特质。也表示了释尊的悲心,明知众生刚强难化,而终于展开了觉世度人的法门。
    ①本节所举的事例,是佛教界所共传的,以下都略举一文。舍利弗出家事,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二(大正二三·一〇二七中至一〇二八上)。
    ②《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一五(大正二二·一〇五上至中)。
    ③《中阿合经》(三八)《郁伽长者经》(大正一·四七九下至四八〇上)。
    ④《杂阿含经》卷三八(大正二·二八〇下)。
    ⑤《杂阿含经》卷四四(大正二·三一七中至三一八中)。
    ⑥《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八。(大正二七·九〇二上至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