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特别爱好的数目 二、教法

作者:印顺出处:印顺大师文汇/印顺.-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2
分享到:

 
    在教法中,“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为佛陀说法的总纲。这当然是依实际的需要,分为四谛,而决非凑成四数的。说到苦谛的内容,是“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或加求不得苦;或更加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取蕴(古泽五盛阴)苦,成为“八苦”,八是四的倍数。在经说中,苦谛本不一定是四、是八,而“八苦”终于成为定论。其实,经上说:“略说为一,五取蕴苦。”这是以生苦等七为别,五取蕴苦为总说,而又总、别合成八苦的,这又多少有点勉强了。说到集谛,起初但说是爱。爱的内容,经说有多种分类。其中,南传的赤铜鍱部立三爱——后有爱、贪喜俱行、彼彼喜乐。说一切有的《杂阿含经》,也是这样说,而北方的说一切有部论师,却说成“四爱”——爱、后有爱、贪喜俱行爱、彼彼喜乐爱。这使我想起了,说一切有部的《增一阿含经》,有“四阿赖耶”——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摄大乘论上);而在赤铜鍱部中,也没有爱阿赖耶,只是三阿赖耶说(律之《大品大犍度》一·五)。阿赖耶是著处,生死的症结所在,与集谛的爱,意义相通。被解说为“爱增长名取”的取,也立为“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灭谛是不可分别的。至于道谛的内容,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业、正语、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是一致的教说,公认为圣道的原始内容。与“四谛”有同等地位的,是缘起,为佛陀正观而成佛的,是离二边的中道。在《杂阿含经》中,有支数不定的种种缘起说,而“十二缘起”被认为缘起说的定量;十二正是四的倍数。
    关于道谛,经中说有种种道品。如“四证净”——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圣所爱戒证净。这本为对于三宝的净信,由于重视戒行,因而增立为“四证净”。同样的,本为三念——念佛、念法、念僧;增念戒而成为“四念”(后来更增多为六念,八念,十念)。如“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四正断”,或名“四正勤”——未起恶令不起,已起恶令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广大。又依此“四正断”,别立为“四正断”——断断、律仪断、随护断、修断。“四神足”,是欲、勤、心、观。平常说五力,或说“四力”——信力、精进力、念力、慧力。“八正道”。修道而得证的,立“四沙门果”——须陀洹(译义为预流)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须陀洹有“四预流支”,即“四证净”。别有“四预流支”(或译入流分)——亲近善发、多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趣入“四沙门果”的,有“四沙门果向”。“四果”与“四向”,合名“八补特伽罗”,也就是“四双”、“八辈”的内容。
    道品中与戒有关的,有“四圣种”——衣服喜足、饮食喜足、卧具喜足、乐断乐修。与“四圣种”有关的,《律》中立“四依法”——但三衣、常乞食、树下坐、陈弃药。与“四圣种”、“四依法”有关的,有“十二头陀行”——住阿兰若处、常乞食、次第乞食、一坐食、节量食、中后不饮浆、粪扫衣、但三衣、冢间住、树下坐、露地坐、但坐不卧。虽有作十三头陀行的,但一般以“十二头陀行”为准。“八斋戒”——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离虚诳语、离饮酒、离高广大床、离涂饰香鬘歌舞观听、离非时食。“八敬法”,本是一敬法而分为八类的;各部《律》所说不同,而都说是“八敬”。
    与定有关的,如“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无量”——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四无色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三类,综合名为“十二甘露门”。如安那般那念为“四事”(南传为四,北传演化为六事);广说为“十六特胜”(四的四倍)。又如“四想”——小想、大想、无量想、无所有想;“八解脱”;“八胜处”等定法,都是以四为数的。
    与慧相关的,是苦、集、灭、道“四智”。经说世间法是无常、苦、无我、无我所(如合后二为一,即无常、苦、无我——三修)。说一切有部以无我、无我所为空、无我,所以无常、苦、空、无我,名“苦谛四行相”。有部的四谛观,每谛作四行相,所以成四谛“十六行相”。属于这一系的,如犊子部系立四谛“十二行相”;经部立“八行相”,都是四的倍数,不过这是部派的论义了。此外,如“四处”——慧处、谛处、舍处、寂静处;“四行”——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四摄事”——布施摄事、爱语摄事、利行摄事、同事摄事。“八大人觉”——少欲觉、知足觉、远离觉、精进觉、正念觉、正定觉、正慧觉、不戏论觉。这都是与修行有关,而分为四类或八类的。
    以上,都约修道说。关于生死现实的,佛以五蕴、六处、(十二)因缘来说明。依事实分类,当然不可能一定说为四类的。然五蕴中,识于法取著,立“四识住”——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色蕴中,能造色是“四大种”——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或名为“四界”。六处中,依六根分别,经中说种种的六法,但六根识的取境,到底分为“四”类——(眼)见、(耳)闻、(鼻、舌、身合为)觉、(意)知了。因缘中,有“四食”——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论师立“四缘”,或“二十四缘”,也是以四为数的。众生出生的不同,经说“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前生与后生的关联,论师立“四有”——生有、本有、死有、中有。总之,教法方面,佛与佛弟子们,无疑是多以四及四的倍数来说明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