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典的辑集传诵,始于佛陀住世的时代,佛灭而后广泛的结集出来。最初集成的,是(相应)修多罗,分为“四品”——蕴品、处品、因缘品、道品。其后,增入祇夜、记说,即《杂(相应)阿含》部分。又依《杂阿含》,补充、分编为“四阿含经”——《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虽然南传的巴利藏,加《小部》而为五部,或名五阿含,但这只是一部派的传说。如大众部系,及分别说部系传宏于印度的部派,都不使《小部》与四部阿含并立(为五部),而别称之为杂藏;杂就是小的意思。这样,四部阿含合名为经藏,《小部》是杂藏;杂藏与经藏、律藏、论藏并立,成为“四藏”。“四阿含”与“四藏”,是佛教圣典部类的一般分类。
教典的另一分类,起初是三分教(修多罗、祇夜、记说);其后发展、分别为九分教,即从修多罗到未曾有法。但在佛法的流传中,考订而为更严密的分类,成为“十二分教”,即“十二部经”,十二是四的倍数。
初期集成的祇夜,是“八众诵”。称为伽陀、优陀南的,应有《波罗延那》、《义品》、《优陀南》。《波罗延那》是问答的偈颂集,是佛答“十六学童”所问的。除了序与结,恰好是“十六章”。《义品》,也是偈颂,与汉译的《义足经》(附有因缘)相当,共十六品。各部广《律》,虽传说“十六义品”,而《摩诃僧祇律》,却称之为“八跋渠”,也就是八品(卷二三)。南传的《义品》,内容有“窟八偈经”、“瞋八偈经”、“净八偈经”、“第一八偈经”,所以原始集成的《义品》,可能为八品,而每品以八偈组成。虽然现存的《义品》,偈数已多少不一,但仍留下八偈的古迹。这与“十六义品”的部类,都不出于四的倍数。《义品》与《波罗延那》,南传都编入《小部》的《经集》。《经集》最后这样说:“八诵量之圣典经集毕。”这可见《经集》全部,古代是分为“八诵”的。南传的《优陀南》,也分为八品。凡是可以看作早期集成的圣典,不是四品,就是八品、十六品;八偈,或是八诵;十二分。一切都依四及其倍数所组成,这能说是事实所限,或偶然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