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特别爱好的数目 四、人物与地区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佛世弟子而集为一聚的,如千二百五十比丘,六群比丘,是有事实依据的,当然不能凑成四数。但“十六学童”问佛,早就为佛教界所传诵了。传说佛世有“四大声闻”——大迦叶、阿那律、宾头卢、罗睺罗,共同教化跋提长者及其姊的传说(五分律卷二六)。佛陀涅槃以后,佛教界有感于依怙及护持的需要,因而有“四大声闻”不入涅槃,住世宏化的传说。“四大声闻”是:大迦叶、君徒钵叹、宾头卢、罗睺罗(弥勒下生经·舍利弗问经)。后来,“十六罗汉”住世护持佛法的传说,也流传人间。“十六罗汉”,初见于坚慧《入大乘论》;玄奘所译《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详说“十六罗汉”,及护持的化区。(在中国,讹传而成为十八罗汉)。以上是部派佛教的传说。在大乘佛教中,《般舟三昧经》有贤护等“八大菩萨”。《思益梵天所问经》等,又增一倍而成“十六菩萨”——贤护、宝积……日藏、地持。
    至于如来,有“四无所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功德,都是四的倍数。佛灭度后,有“八王分舍利”的传说。佛陀一生的化迹,见于石刻的,有四相、八相等。大乘佛教虽取舍不同,对佛陀一生的化迹,都揭示八事来总摄一切,这就是传说的“八相成道”。
    佛世的印度,传有“十六大国”,在汉译中,是一致的传说。但从巴利藏看来,就并不如此。如汉译的《长阿含经》的《阇尼沙经》,举鸯伽等十六国,与此相当的《长部》《阇尼沙经》,仅列举鸯伽、摩揭陀、迦尸、憍萨罗、跋耆、末罗、支提、跋沙、拘楼、般遮罗、婆蹉、首罗先那——十二国。《小部》的《小义释》里,也提到鸯伽、摩揭陀、迦尸、憍萨罗、跋耆、末罗、支提、沙竭罗、般遮罗、阿槃提、臾那、剑蒲阇——多少不同的十二国。《增支部》(三·七〇、八·四二)说到十六国——鸯伽、摩揭陀、迦尸、憍萨罗、跋耆、末罗、支提、番伽(应与跋沙相当)、拘楼、般遮罗、婆蹉、首罗先那(即摩偷罗)、阿湿摩伽、阿槃提、健陀罗、剑蒲阇,与汉译的《阇尼沙经》相合。
    《长阿含》的《游行经》。说到“四处”立塔,为信众巡礼的圣地。“四处”是:诞生处(岚毗尼园)、成佛处(佛陀伽耶)、转法轮处(鹿野苑)、入涅槃处(拘尸那)。其后扩展为“八大灵塔”,即八大圣地。在上述“四处”外,再加舍卫城祇园现大神变处、曲女城三道宝阶处、王舍城化度声闻处、毗舍离舍寿量处(八大灵塔名号经)。大乘也有“八塔”的传说,多少增入大乘的传说(本生心地观经)。
    佛教传说的地理,以须弥山为中心,山在大海中。山的四方面,也就是海中有“四大洲”——东(方海中)弗婆提、南阎浮提、西瞿陀尼、北郁单越(拘罗)。还有“八中洲”。我们所住的是南阎浮提,中央有阿耨达池,从四方面流出“四(大)河”——恒河、辛头河、博叉河、徙陀河。南洲有“十六大国”;地上有“四大宝藏”。地下有“八热地狱”、“十六游增地狱”、“八寒地狱”。
    有(金)轮王统一四天下(四洲),其后演化“四种轮王”——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须弥山顶是帝释天;诸天聚会处,有“四园”——波娄沙、杂色车、善杂色、欢喜。须弥山腰,四方有“四王天”住处——毗楼勒迦、提头赖吒、毗娄博叉、毗沙门。四大王天所统率的,是天龙“八部”——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色界有“四禅天”;无色界有“四无色处”。色界天中,或说十八天,或说十七天,说一切有部论定为“十六天”。佛出人间,人间、天上而预闻佛法的众生,共“八众”——梵众、魔众、帝释众、四王天众、婆罗门众、刹帝利众、吠奢众、沙门众。
    四、八、十二、十六,这些四与四的倍数,在法相安立上,佛与佛弟子的确是特别爱好的,这不能不说与民族文化的传统有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