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禅方便谭 禅宗史论 二、禅宗略史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印度时期:《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有一段记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如今付与摩诃迦叶。’”因是迦叶乃为禅宗初祖。迦叶传阿难,阿难传商那和修,由是祖祖相传,至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观震旦多大乘根器,乃航海东来,是为中华初祖。印度自此不传。在此一时期中,因印度不重记载,诸祖行履,难以详悉。今仅知祖师名号及传法偈,载《佛祖心灯》,余不可考。惟有二事切须留意:(一)印度二十八世,均系单传,绝无傍出,祖师于付法后,多即入寂,或不知所终,不若吾华之龙象盈庭,广燃心灯也。(二)禅宗在印度并未离教独立,诸祖虽为禅宗祖师,同时亦为兰藏(经、律、论)大德,宗教并宏。其中最著者为十四祖龙树尊者,以一身兼八宗之祖,为佛灭后第二五百年间最杰出者,后世于部派佛教外,得知尚有大乘教义,谓为尊者一人之力,未为过也。
    中华时期:《传灯录》载达摩于梁武帝时来中国,由广州至金陵,因与武帝问答不契,遂渡江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后遇志切求道、立雪断臂之慧可,始传衣法。可传僧燦,燦传道信,信传弘忍,忍传慧能,即六祖也。自达摩至弘忍,授受之际,均以《楞伽经》印心。忍祖以《楞伽》名相繁多,易起分别,乃改付《金刚经》,并戒“衣为争端,止汝勿传”。以上为中华禅宗初期递传之大略情形。吾人必须注意者,禅法传至中国后,虽已单独立宗,但列代付法时,仍以《楞伽》或《金刚》印心,是以禅宗虽称教外别传,实未尝背经臆造,不可不知。
    六祖以居士身在黄梅(五祖弘忍处)得法后,即回至广东;但以时机未熟,隐猎人队中甚久。后至广州,因僧论风动幡动,祖略予开示,众僧惊异,祖乃实告,遂即披剃,现比丘相。旋至曹溪开堂说法,大弘即心是佛、悟心成佛之旨。时有曾充黄梅首座之神秀,亦在北方弘禅,惟其法尚渐修,与能祖主顿悟者不同。时人号称南能北秀,俨然对峙;然渐教不久即息,禅宗正统仍以曹溪为归。曹溪法缘极盛,得法弟子四十三人,尤以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为特出。行思曾充首座,后回江西青原山;怀让事祖十余年后,始回南岳;各扬曹溪宗旨。青原下出一石头希迁,迁传药山惟俨及天皇道悟。俨再传至洞山良价,价传曹山本寂,父子共成曹洞宗。悟传龙潭崇信,信传德山宣鉴,鉴传雪峰义存,存传云门文偃及玄沙师备。偃即云门宗初祖。备三传至法眼文益,即为法眼宗初祖。南岳下得一马祖道一,一传百丈怀海。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后世参学禅和得以挂搭安居,而宗风因之大振,二祖之功不可没。海传沩山灵祐及黄檗希运,祐传仰山慧寂,合称沩仰宗。运传临济义玄,即成临济宗。达摩预记之一花五叶,亦有谓即上述之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临济五宗。至宋时临济门又分出黄龙慧南、杨岐方会二派,故亦有称为五家七派或七宗者。中国禅宗发展至此,已达顶点。
    五宗虽同出曹溪,但门庭设施各有不同,曹洞尚回互,沩仰贵邃密,临济主陡彻,其他云门、法眼,亦各立纲宗,不可混乱。五宗成立,以沩仰、临济、曹洞较早,云门次之,法眼最晚。沩仰于唐末即灭,法眼于宋初亦灭,曹洞亦就衰,云门至北宋亦不传,但临济一宗,绵延至宋末,忽臻隆盛。历元、明、清一脉相延,至今不绝者,惟曹洞、临济二宗耳。以上系按五宗血脉,略叙承传,当时与各祖齐名之大德,不知凡几,因其不属五宗法统,均未叙及。晚近太虚大师有言,“中国佛教之特质在禅”,“天下丛林概称禅寺”,“临济子孙遍天下”,皆为佛门公认之事实。中国禅宗发展之盛与其影响中国文化之大且著者,可概见矣。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